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

   日期:2024-07-19    
这一节的题目是: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初看这一题目,可能学得很不可理解,什么是如来藏?精进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如来藏?难道不谈如来藏就不能够精进吗?亲证如来藏之后所行之精进为什么是大精进?如是等等之疑惑,我们将在这一节中有涉及到,现在先放下这些疑惑,先来简单回顾前面的内容。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
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大精进菩萨的故事中,他证得了如来的法身,而如来的法身则是如来藏。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 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八界等世俗谛,而不曾涉及胜义谛之如来藏法,由于声闻法不涉及如来藏的亲证,所以无法修行成佛,也无法使彼等之精进成为大精进,这是为什么这个章节本来是谈精进却会涉及到如来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云:此如来藏甚深微妙,所说圣谛亦复深妙,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能知。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烦恼之藏如来法身亦无疑惑。……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语译如下:佛说:「大慧!这个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的种种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人,都无法分别了知,为什么呢?由于如来藏心体是清净相,但是因为有客心七识相应的烦恼法尘染污了祂内含的种子,所以有污垢杂染不净。」
从这两段的开示中,可以知道的:如来藏的境界是菩萨所亲证的境界,非声闻缘觉所能够亲证、分别了知。
「精进四句差别」的小节中所说:又如声闻缘觉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其余的善法,也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因为没有努力在修;如果有努力修,就会破参;因为没有努力修,所以无法破参,所以凡夫所修的五度及般若波罗蜜,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也是一样,他们纵使在世时精进修五度至修智慧,也只是声闻法中的智慧,所以不是精进也不是波罗蜜。,亦即声闻罗汉修行六度是非精进、非波罗密,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没有努力修行六度而无法破参,而破参明心就是亲证如来藏。由于声闻罗汉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故彼之精进只能够成就阿罗汉道,而非是精进波罗密,并且,若无法亲证如来藏,也就无法明心,无法明心见道,就无法于见道之后之修道,更无法成就佛果;同时,也因为乐于声闻法而无大悲心,亦无亲证如来藏之明心般若智慧,所以无法摄受、无法住持佛陀,故无法成就真实之精进波罗密(以如来藏摄受、住持、摄受众生是一切大愿之依归,当精进修之,下一节中会谈到这个问题)。因此,亲证如来藏事关重大!在这小节中,将会讨论从如来藏方面来讨论精进的义理:
第一部分:世尊开示的是八识心王正理
正常的人皆有八识心王: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及前五识;有时合说为前六识,是指第六识及前五识。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
(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
(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尘万法中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祂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却不自知,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将第八识据为己有。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贪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而不断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盘。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
(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识须依意根与阿赖耶识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运作,也不能离开法尘而单独现行;必须同时依于阿赖耶识、意根及法尘(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现起、作用,故属依他起性。又五色根为吾人意识之所依,当五根之功能羸劣时,意根便不令祂现行,让五根休息,故意识非是恒时不灭而是夜夜断灭的识。尚有其他状况意根亦会不令意识现行,此处略而不说。
(四)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是非恒非审,只能了别五尘粗法;如眼识之了别青黄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别细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识、提供意识所需而使意识能作更微细之分别判断;其余四识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识来运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断。
此八识心王虽然各有体性,但却能和合似一,配合无间圆融无碍,凡夫众生往往把这八识误认为只是一个心。在这八识心王之中,每一识各有每一识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换,你不能够把第六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够把第七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说悟了或成佛以后只剩下第八识而没有了第六识、第七识,仍然是八个识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后种子不再变易,八识心王都是究竟清净的,因此而发起四智圆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个识当中,谁是真心?谁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则误把妄心当作真心来认、来修,错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识当作是开悟的实相心,那今生想要开悟就很困难罗!从五蕴十八界的一一蕴、一一界去探讨分析,能如实的思惟推敲比对与现前观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脱道的实证来说,五蕴、十八界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无有常住不坏之我,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说五蕴是无常。又五蕴中之识蕴六识心一直在分别六尘,前六识是以意识心为中心的,但意识心如前面所说是缘生缘灭之无常法;意根是依于第八识及自己的我执无明而生,亦属因缘所生法,也有断灭的时候,在阿罗汉入涅盘时也是要断灭的。二乘圣人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皆灭,所以七转识都无真实不坏之自性,都是可坏灭之法。如此去实地现观以后:喔!我了解了!原来前七识皆是妄心,不是我应该追求宝惜的,就只有真实不可坏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我应该回归的真正家乡。
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识是妄心,是虚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识灭掉,进入无余涅盘,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吗?那不就开悟了吗?这样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如果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了前七识,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且不能返观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来明心?没有前七识,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来修学佛法、求证菩提、明心开悟?所以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开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舍弃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别、不参禅的无记状态,却想求明心证悟实相,终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灭了,十八界灭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无余涅盘的境界中,阿罗汉自己的七转识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识如来藏在何处?所以还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还是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就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心如来,所以不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才说他们只是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而已,不能成为实证佛菩提的菩萨。
大乘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亲证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如是才能现观第八识的种种体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实相智慧;若没有证得如来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实相的表相,无法发起真正的实相智慧;所以想要证得真正实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证如来藏──禅宗的开悟明心。
想要证悟明心,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开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会分别、会思惟、会寻找的妄心意识,来寻找无分别性的真心如来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来藏而明心;因为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也没有分别性,所以祂不会自己找自己,也不会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诉您。当代的大师们全都悟错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变成第八识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就说是开悟了,结果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因为妄心意识永远都是第六意识,永远都是因缘所生法,不可能变成本来常住之第八识如来藏。
他们都是把意识修行到一念不生时之境界认为就是开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本来就是一念不生、本来就是无分别,不是靠修行才变成一念不生及无分别;他们的一念不生却是修行以后才获得的,并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后就永远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识如来藏却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开悟以后也仍是一念不生,是与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识觉知心同样一念不生的;而意识出定以后出生妄想、妄念时,如来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后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灭法,非如佛经所说本来常住不灭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识修到绝顶的纯清,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极长时间住在离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识,不能改变意识心成为真心如来藏;因为能觉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识,以及能处处作主、时时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备真心的体性,永远都不可能藉由修行来变成第八识真心。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将完全不具备真心体性之妄心变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饭一样的无智,饭是要以米来煮成的,不是以沙来煮成的;米是如来藏,沙是意识,不可变来变去、混为一谭。
佛菩萨都说七识心是妄心,是教我们不要去执著祂,因为妄心不是常住不坏的心,也不是本来清净的心;祂不是我们所要亲证的真心,但却是要用祂来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来藏;因为真心无形无相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会返观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处,所以我们得要有能分别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舍弃能分别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别的妄心,来找到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才是禅宗般若禅的正确禅法;当您找到了本来无分别的心,才是真正的亲证实相,才会开始出现般若实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经所说的智慧;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地地增上,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证得无分别智──既是无分别而又同时有智慧可以为人说法──不是一念不生而无分别、不能为人说法,成为无分别而无智的白痴;也不是悟时无分别,为人说法时就变成有分别;而是悟后独住时以及为人说法时,都是无分别而同时又有实相智慧而能分别,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为人说法。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如果所证悟的不是第八识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这种无分别而又有智慧的实相境界,就绝对不能说是开悟明心亲证实相。
第二部分:见道明心是打开成佛之道之大门,必须精进求证
成佛之道,诸经论依唯识五位而作分别,唯识五位略述于下:
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之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永不能入大乘别教之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之入地心,方是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故。
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然而此唯识行所修证者,其实仍是依七住位所证得的唯识性为根本,进修胜妙细密之一切种智及修除习气种子…等,名为唯识行。开始唯识行之人,才是修道位的圣者。
五者究竟位。谓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识果也。
从上面的述说便可大概了知成佛之道之过程阶段。第三位的胜解行位涵盖的范围很广,初从明心亲证如来藏之七住位开始,末至初地之入地心皆是胜解行位,又名见道位。此位之开始就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才能够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接着才可以进入内门修行六度万行而进行般若之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而进入初地。若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所修所行皆是外门而修,纵不能够进门成佛之道之大门、内门,也无法于大乘法中发起胜解与胜行,在此之前所行皆无非是修集大乘法的资量罢了,或者是声闻法之修行而无法明心进入大乘法之修行堂奥之中。
打个比方来说,譬如说有人要去登一坐山,那么他最重要的是要干什么?他一定要找到这个登山的入口处,如果他没有找到登山的入口处,他永远在外面一直绕,那样子永远也爬不了那座山,所以找到登山的入口,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成佛之道当中呢,也是这个样子,一个人证得如来藏,就是走到了佛菩提的入门。
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业,不单能够令人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解脱的功德;同时能够令人生起般若实相智慧,非凡夫、声闻罗汉所能够了知和想像,依止此般若实相智慧可进修而成就佛道;也能够依于亲证如来藏的智慧而救度众生一起修行此大乘胜妙法,住持佛陀之正法而不被佛门凡夫、外道所破坏,由是之故,必须精进求证如来藏之明心功德,这是进入成佛之道之唯一入门,若找不到这个门在哪里,就永远无法进入成佛的大门,也就容易无法自觉觉他而共同成佛。
第三部分:如来藏本身不会精进,意识自己必须勇猛精进修行
由于第一部分「八识心王正理」中可以知道第八识如来藏本身是离见闻觉知,于六尘中不会分别,那么如来藏就没有办法精进,因为精进都是六尘中的法,如来藏本身是离见闻觉知,不可能会起欲精进的念头和作为,所以精进与如来藏不相应的。
《成唯识论》:「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由《成论》所述可知:如来藏在因地(即未成佛)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唯与五遍行相应,故因地如来藏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因精进心所法是善十一心所法,而非五遍行心所法故。
《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与客受及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一缘转故。」
从《显扬圣教论》这一段文字的开示中可以知道:精进是善十一心所中的一个心所,是属于善法,其体性是善性,而如来藏于因地是无记性,无记性就是非善非恶,所以因地如来藏是无法与精进相应的。然而,意识心却是与精进善十一心所法相应的,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与前七识同时俱在,并且是同时运转的,一向是互相配合运作和合似一,然却又有与自己相应的心所法(譬如意识相应精进心所,而如来藏却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功能差别各异而不互相混淆杂乱。
因此,菩萨精进修学佛法,这是在意识心上来讲的,不是从如来藏自身来讲的;所以积极进取的心,只是意识心的行为,而不是第八识如来藏本身的行为。这是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不过,假使是证悟之后,你将会改为另一个说法:精进修行其实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不是单一的意识心所能成就的。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把我执和我所的执着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觉知心已经了知自己虚妄了!
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所产生的贪爱加以执着,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着,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并无所得,也是从来无所失的。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种现观的缘故,从此不再看重世间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够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自性,从此以后息灭贪、瞋、痴,不再于世间法生起严重的执着;从此以后可以随顺于世间法,但是不会像二乘圣人一样死后入灭,并且开始世世精进的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而无止息。
第四部分:成佛的过程中,如来藏修行的三个阶段
从前面的第三部分知道因地如来藏是无法与精进相应的,那么,似乎精进就与如来藏没有什么关系了?其实不然。由前面第三部分中也可以知道,八识心王都是和合运作的,精进虽然与意识相应,但其实也不是意识单独便可以完成精进的,必须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可以完成精进的善业,那么,精进就与如来藏有了不可脱离的关系。
第一,在佛地,如来藏是可以与精进相应
《成唯识论》:「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这一段说明了第八识有两位:一是因地的有漏位,无记性摄;二是佛地的无漏位,唯善性摄,在佛地,如来藏能够与精进心所等二十一心所相应,彼时如来藏和一一心所能够独立运作,能够利益众生无量无边,功德全部显现,非等觉菩萨所能够相像,故如来藏并非与精进全无关系,只不过在因地不相应罢了。
由于佛地的如来藏能够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能够出生四智圆明、能够出生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号具足,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能够度众无有限量。然而欲成佛,就必须在因地精进修学正法,努力求证明心而入见道位,再进修而逐步成佛, 所以,必须在因地精进去修学正法,而成佛时,使如来藏能够与精进相应,那么就可以精进度众而非不成佛有情所能够想像。
第二,精进熏习善业以及断除恶业,能够熏习转变如来藏中的种子
我们所熏习的善业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皆是以「种子」的形式而存储于如来藏之中,种子又名为界,由于无始劫以来熏习的种子善染差别,所以导致如来藏流注所生的身心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单就人法界的身体来讲,人的身体就是有黑白黄高矮等无量差别,也由于所熏习的善恶业之种种不同,故每一个人的因果报应皆不相同,因果的执行皆由于如来藏执持众生所熏习的一切善恶业种而不令坏失,故能够贯穿于三世而于缘熟之时显现出果报来。
众生皆有熏习,而熏习有能熏与所熏的两者差别。《成唯识论》中将如来藏本性清净心体称为「所熏」,意即如来藏为七转识进进出出之识种所熏习而执持之;而七转识则是「能熏」,因为七转识及其心所有法,有胜势用,能增减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有漏无漏习气种子。
兹将能熏与所熏之功能差别略述于下。能熏 (七转识) 有四义:第一是「有生灭」:能熏之心生灭变易,体非常住。能生诸法作用而生长习气。见闻觉知心及定中能知之心等,皆具此体性,有间断、生灭变易、能生作用及习气,故是能熏,非真实心。第二是「有胜用」:见闻觉知心及定中明觉心、离念灵知等,皆是七转识心,因有变易生灭,故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生长习气,故是能熏之心。有作用故必能知觉六尘、处处作主,故变易非常,不能常住世间执持种子。第三是「有增减」:能知能觉之心,其作用强烈,能使自己之习气有所增减;或善心增长消减,或恶心增长消减,或有漏心增长消减,或无漏心增长消减。习气能增长或消减者即是能熏之心,即是前七识心。第四是「与所熏和合而转」: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必与无知无觉而被熏习之如来藏同在一起,若不同时同处,则不可能成就熏习之功德。
因此,能熏之七转识妄心,体非常住,生灭变易,能产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产生习气,由于其作用强烈,所以能使染法善法、有漏无漏法之习气种子,因此而增长或消减;而能熏之心与所熏之如来藏同时同处,熏习法出生则能熏所熏俱生,熏习法断灭则能熏所熏俱灭,同时同处,和合似一,所以凡夫众生难以取证如来藏。
所熏 (如来藏) 亦有四义:
一是「坚住性」,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盘位,皆坚住不断,其本体永无变易、永不毁坏,常住于三界六道中,故能受熏持种。
二是「无记性」:如来藏乃无记性心,离见闻觉知,离善性与恶性,故是无记性,故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苦乐、缚脱,亦不能了知定中之定境法尘境界。于一切法无所违逆、无所拣择,故能容纳收存七识所熏习之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种子,绝不排斥恶业种子。如来藏虽能出生七转识,使七转识有见闻觉知作用,然自身则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入,不观六入,于六入六尘无分别作用,离见闻觉知故,乃是所熏。
三是「无增减」:如来藏心体常恒,永随能知能觉之妄心而配合运作,永无善恶染净分别,无知无觉,故无习气增减;不分别一切善染,故无拣择;习气永无增减,亦是无记性故,方是被熏之心,方能持种。
四是「与能熏共和合性」:如来藏必须是与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同在一起,才能成就熏习。如来藏住于身中,与知觉心同时同处,和合不分,真妄和合,故能成就熏习。
因此,由于精进之熏习善净业,断除转易恶染业,故能够使如来藏所含藏的有漏污染法种消灭,使善净的无漏法种而增长,随着有漏法种全部断尽,而无漏法种熏习究竟圆满,便成就佛道。
第三,由于熏习能够转变如来藏所含藏的法种,所以随着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的清净程度,而有从凡夫异生位的阿赖耶识转变成八地菩萨的异熟识,再到佛地的无垢识。
《成唯识论》卷三:“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阿赖耶识从凡夫位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言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二、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名为异熟识,又称为庵摩罗识。 三、究竟地名为无垢识—真如。一体三名。所以在凡夫地名为「世间阿赖耶」,在佛地名为「如来清净藏」;这个世间的阿赖耶识心体,与佛地的清净藏,是展转演变而成的;也就是说:要经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以后,次第进修而净除所有的二障无明以后,方才转变成佛地的清净藏。由这个道理,所以经中说:「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第四,精进断除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二障无明即是成佛,我们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知道:只要修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而阿罗汉唯断一念无明,他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已斷見思二惑故,名為已斷事障。無名住地未斷盡故塵沙惑未斷,仍有法我執,再进断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异熟识再改名为无垢识。
第五部分:净土之修行法门,最后也不离于佛菩提之亲证
《观无量寿佛经》 世尊向阿难及韦提希开示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上生者,……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中品下生者,……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品位为何,皆是仗着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让已度至极乐国者之有情,迈向成佛之道,次第而住:
下从造诸不善业、五逆十恶者,下品下生花开后,听闻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毁犯戒律、不净说法者,下品中生花开后,听闻大乘甚深经典,发无上道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作众恶业、无有惭愧者,下品上生花开后,信解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证果时长,亦不可知。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者,中品下生花开后,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清净、威仪无缺,或在家人一日一夜持八关斋劫者,中品中生花开后,闭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受持五戒、八戒斋,修行诸戒学,不造五逆者,中品上生花开后,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上至信因果、不谤大乘正法、发无上道心者,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之日夜)花开后,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小劫后得证初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者,上品中生者一夜花开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见佛),因前宿习,普闻众声,即能信解其中甚深第一义谛义理│明心;一小劫后得证初地。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心者,或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者,或往生前已明心者,坐金刚台上品上生,不住莲苞中,立刻见佛,听闻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以上。
凡此三辈九品往生西方极乐国者,皆是承蒙  阿弥陀佛之威德与本愿而得度之有情,依 弥陀悲愿而得度之有情,自心种识│阿赖耶识│所持有之功德与智慧法种,在  阿弥陀佛慈悲哀愍摄受下,安住于极乐国得能免于再轮回三界。在因缘成熟后,与诸不退菩萨、阿罗汉共同于佛前听经闻法、读经思惟、修习禅定、供养十方诸佛、广修福德,所作所为,无非趣向成佛之道。
综观此九品往生者由下至上之所住状态,并未逾越佛法真修实证之至理,由于  阿弥陀佛之大愿,摄受往生极乐国,若不中途发愿利乐他界有情而离去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等觉位即将进入妙觉位│佛地)。下品往生者,皆是于佛法懵无所知者,于造作五逆十恶无有惭愧之状况下,由于善知识之缘而得往生,然而必须在莲苞中,经过极乐世界之七七日或六劫或十二劫,不断的受七宝池中八功德水所发出之苦、空、无常、无我基本佛法之熏习,直到清净了粗重烦恼,并且信根慧根具足以后,莲华方开,也仅能听闻到  观世音菩萨及  大势至菩萨演说大乘甚深妙法,而于闻法后发无上道心。只有下品上生者经十小劫后,随佛与诸地上菩萨们修学百法明门具足道种智,得入初地,并地地增上往佛菩提道上进修;下品中生及下生者,证果时劫极长而不可知。
中品往生所摄受者是乐修解脱道之人,乃是众生从懂得孝养父母、乐行世间仁慈,到懂得自律守戒清净,以修诸戒学、受持经戒之善根,回向发愿往生;虽尚未能发心趣向大乘之无上道,虽尚未有因缘闻熏大乘甚深妙法,  阿弥陀佛摄受此等人入解脱道修学次第。中品上生者,由于持戒清净、无众过患,具足出离生死苦之善根,往生随即花开,听闻众音赞叹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由于  阿弥陀佛之威德感召,报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之功德。而中品中生与中品下生者,于往生经七日花开后,听闻众音说四圣谛法,欢喜信受,亦得须陀洹,经半劫或一劫之修学成阿罗汉。而此中品与下品往生者,于往生极乐国莲花开敷时,皆不能见佛;此理与大乘修学次第相当吻合,所谓见佛,必定是要能见自性佛、自性弥陀,亲证大乘第一义谛之义理;至少亦须信解第一义正理,方能了知如何是见佛,往生后始能面见 弥陀世尊。
《大宝积经》中 佛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如此段经中 佛说,若人已先听闻般若波罗蜜之内涵,了知行者本自具足一实相心自心如来,此自心如来不即五阴、不离五阴,而五阴虚妄不实,乃是依于根本因——自心如来——而得以诸缘和合生起;自心如来无我与我所,五阴中所领受之我与我所,剎那生灭不实,然而却不离不生不灭之自心如来无漏有为法随顺配合而行。由于胜解此般若波罗蜜知见,能够不取诸相、系心一佛,念念相续之际,以此能念之心反观,而现前证得此自心如来,发起般若之正观;此自心如来乃是未来诸佛之因地佛心,亦是现在、过去诸佛之果地佛心;因为亲见此因地佛心,所以 佛说:于当下念佛之念念中,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此三世诸佛之法界无差别相,无差别相之法界即是此自心如来——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如此称为入一行三昧。法界皆由有情同一相之自心如来所生,而现于十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声闻、辟支佛、菩萨、佛。
未熏闻般若波罗蜜之凡夫众生与二乘有学无学皆不知如何是佛,纵然受到  阿弥陀佛之摄受而得能往生极乐国土,但是却也无法亲见  阿弥陀佛,因为彼等尚不知不见如何是佛之理体。此辈往生者需要再跟随地上菩萨深入修学大乘了义法门,悟得大乘无生忍后方能明了诸佛秘藏,也就是亲见自性弥陀,如同 佛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彼佛剎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深入法门得无生忍,诸佛秘藏究竟明了。」此后方能如同上辈往生者一般见佛、亲近 佛,并听闻 佛说甚深妙法,次第往佛菩提道上进修。
上品往生者,除了应修之福德以外,于舍报前必得要在大乘法的领域涉入或深或浅,浅者如同佛于《菩萨璎络本业经》所说:「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
此种于信位修学大乘佛法者,信因果、不谤大乘,发了菩提心,发愿求生极乐国。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国,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莲花开后,于七日中见佛心不明了,因为往生前尚未有因缘亲证自心弥陀,因此虽然见佛,心却不明了;而经三七日之听闻修学后才亲见自心弥陀,承  阿弥陀佛之摄受与加持乃能了了见佛,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成为阿惟越致菩萨),此是上品下生者于大乘佛法修学次第之果报。
其次,于舍报前在大乘法的领域涉入深者, 世尊于《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佛说此等众生虽然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也就是 世尊第三转所说唯识系列经典,例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如来藏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等等;然而要得善解义趣│也就是要常闻熏而通达教门,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虽然尚未能亲证自心如来藏,却能安住于教门中佛语、菩萨语之教导,不曲解不误解经中佛语,不谤大乘而深信因果。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国,经宿(经过一晚)莲花开,经由 佛与菩萨放光照其身,眼目开明,由于往昔修学大乘佛法善解义趣之功德,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能了解皆是在演说甚深如来藏妙法,经由七日之不断听闻熏修,应时于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即证悟了自心如来藏,如 佛于《菩萨璎络本业经》所说:「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证悟如来藏后,因 弥陀、观音之摄受护念而不退转,并承佛威德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修集福德并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成为阿惟越致菩萨,此是上品中生者于大乘佛法修学次第之果报。
若有于大乘法的领域涉入更深者,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者,或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或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或者修行六念者,精进勇猛而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于命终舍报往生后,承佛威德摄受,不必在莲苞中住,立即能见佛与诸菩萨,听闻佛与菩萨于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此无生法忍为初地、二地、三地……不等,完全视行者于往生前所修学之种智与所破所知障之内容,及所伏、所除之性障程度有关)。经须臾间,即遍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未来成佛之佛名等。
为何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并具足此三心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者,精进勇猛而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是属于深入大乘法领域者?从上品中生之果报看来,行者舍报前虽未能证悟自心如来藏,然而能深信佛语并依经教而行,通达教门,往生经宿花开后,所听闻之甚深妙法与往昔所修学诸经之义理相契合│皆是甚深之第一义谛法,经极乐世界之七日熏修,终能亲证自心如来藏,住第七住位,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再经一小劫进修,证得初地无生法忍。相较于上品中生者极乐国之果报,上品上生者要殊胜几千倍,不仅所乘为金刚台(上品中生者所乘为紫金台),在舍报前  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照行者之身(上品中生者乃是往生经宿花开后, 佛及菩萨才放光照行者身),往生至极乐国后即见佛身(上品中生者往生于七宝池中,隔一夜花开后, 佛及菩萨放光照其身后,目才开明),听闻妙法后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经七日│此界之七大劫│之熏修第一义谛妙法,才能明心开悟,不退转于大菩提后,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再经一小劫之修行以后方得无生法忍)。上品上生之行者于极乐国所得果报,百千倍殊胜于上品中生之行者于极乐国所得之果报,上品上生之行者舍报前,于大乘法所勇猛精进的修学程度与所修证之内涵,必定要百倍千倍于上品中生者,此乃是 佛于经中所说之「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必然之现象,行者要如此观、如此知、如此信受,方不误解 佛于经中所说之义理。
极乐世界诸菩萨承 佛威神,得以于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 佛世尊,听受诸 佛世尊之法教,培植殊胜福德并增长智慧。于此纯善之国土,虽然没有违心之境界现前作为助缘,仍然需要消除习气随眠,例如《无量寿经》中 佛所说诸菩萨于极乐国中行持之状况:「于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善知『习、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摧灭嫉心,不望胜故」;「修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已从莲苞中出生之菩萨众,皆是拘心制意、端身正行,精进求愿无有懈怠,于求道过程看似迟缓,然而内心皆是勇猛急进。
由于心清净故,初地以上之菩萨于禅定三昧易修易成,现观所亲证之自心如来,于人我空及法我空之第一义谛中道观修诸三昧,例如:空、无相、无愿三昧及不生不灭诸三昧门,得三昧如山王;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修诸清白之法,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远离声闻缘觉之地,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观之三辈九品往生之果报相及修习次第相, 佛已经将极乐世界之圣道门内涵与次第,铺陈于众人面前,有智之人应可从经文中略得法要,自可相信极乐国土亦不离因缘果报之理,也不离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之修道正理。
最后,针对这一节做一个总结:
第八识如来藏是万法之根源,是大乘菩提明心所证之标的,证与不证如来藏是二乘与大乘的一个重要区隔。大乘菩萨因为亲证如来藏,找到了成佛之道的门口,接着便入内门而修学六度万行,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修学般若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进修之,次第断除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于佛地时候具足亲证一切种智;而二乘人无法亲证如来藏,唯能断一念无明的现行,无法双断无始无明也无法住持正法救护众生,故其所有的精进皆非真实精进亦非波罗密。
这条成佛之道永远都不会变,要想成佛,就必须见道亲证如来藏,不管是在娑婆世界成佛还是在极乐世界,十方无数佛国净土,皆是必须亲证如来藏而进修般若智慧,于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所以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了,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修学 释迦牟尼佛于此世界所说的如来藏正法之佛菩提道也能够成佛。
而要亲证如来藏,要成佛就必须精进修行六度、精进修福德因缘、智慧因缘、精进护持正法、精进消除性障、精进救护利乐众生,在因缘具足的时候,菩萨而得一念相应而亲证如来藏,往后精进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而行救护众生、护持正法、六度万行、消除性障等善业,而使得如来藏的污染种子转为清净无漏的法种,能够净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历经从阿赖耶识到异熟识再到无垢识的转变(只改其名,不改其体),最后而得以成就佛道。若无精进之修行,则没有办法亲证如来藏明心,也无法于明心之后而得修行成佛也,所以精进使如来藏净除污染种子的非常重要的关键,如同 佛于《菩薩本行經》中的开示:「直至成佛,皆由精進。」

(原标题: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