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六尘虚幻

   日期:2024-07-19    
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就落入妄想之中;因为实际上,尚需有如来藏现起六尘内相分境,以及其他诸缘具足才能令意识了知六尘境界。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落入对于显示因之误解。
众生通常对于内五尘上面所显现之内法尘所摄的韵味特别执著,这里我们可以留意的是:众生在五尘内相分上所取之内法尘是会有许多变异存在的,虽然面对同样的外境,但是对于不同人来说,内心中所取的法尘是各有差异的;因此虽然是同样的外境,有人所领纳的是苦受相应的法尘,有人却是乐受相应的法尘;甚至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状况下所取的法尘也会有差异,譬如心情好的时候,听见鸟鸣声便觉得悦耳;心烦气躁时便觉得声音是吵杂的。同样地,因为自己内心作意的不同,将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尘也会有所不同,也因此对于所取的境界便会产生不同的领受。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的开示:
【彼若听闻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为因缘,便触无明触所生受,受为缘故复生于爱……乃至当来生老死等……如是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便有杂染所摄二谛。与此相违,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便能领受明触所生诸受差别,受此受时便有清净所摄二谛。】(《瑜伽师地论》卷89)
也就是说:因为知见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对于境界有不同的领受,一者是因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无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染污烦恼相应;而另一个是因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清净法相应。因此菩萨们因为正知见的关系,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够对于境界生起正确的觉受,并引生正确的身、口、意行,渐渐远离杂染所摄之苦、集二谛。所以六尘内相分不仅受外五尘境之转变而变异,同时亦受众生各自业报与六根之影响,更进一步亦受个人知见与作意之影响,真的是属于十足的生灭、无常与虚妄。
为了再进一步了解内六尘之虚妄性,接下来我们来看识阴六识之所以称作是能取的原因;是因为六识有种种的心所法,因此显示出有能了别境界的体性;众生了知六尘境界需要依靠想心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们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对于想心所的开示:【想为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彩画,言说为业。】以及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中的开示:【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由这两部论的开示可以知道:我们对于境界所了知的内涵是自己所彩画或者构画出来的;因此面对同样的境界,每个人的了知相便会有种种差异,对境界有所了知之后,再来就会想要运用语言文字传达给别人知道。譬如见到一株花,植物学家、花农、花艺师、花店主人,买花送花者、乃至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设及构画出来的内涵一定不同,因为了知的角度或层次等会有差异,因此心中想要透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传达给别的有情的内涵亦不同,乃至于再经由意识思惟、观想等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想法、种种构想等,想蕴所摄的范围又是有更广阔的差异了,所以真的是六尘虚妄。在经教中开示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不可以执著说,自己领悟到的法义一定是已经最究竟了,认为这些法义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对于修学就会产生障碍而无法更上一层楼了。因为对于佛法的领受内涵会随着修证层次而有差异,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圣教中有开示说:如果有人自言尽知佛法或者出诸经中相违过失,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净说法者,将来果报就值得担忧了,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之处。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第029集 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正国老师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