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日期:2024-07-19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
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修定,还有修观,严格来说就是止观,所以翻译成静虑更符合!因为静虑就是安静的思虑,那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所以禅定波罗蜜其实就是静虑波罗蜜,也就是修止观,止观就是修定也修观行!所以一个菩萨必须要能够有净念相继的「止」的功夫,接着才能够有「观行」的能力,有止观静虑的基础,再配合正知见,才能够观行断除我见,乃至参禅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而开悟明心!
因此修定与修止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平常应该不要攀缘,好好把心安住在忆佛念中,安住在道业上!静虑也是安静的思惟,安静的思惟法义也是静虑,而因为有定力而做观行也是静虑,没有语言文字的思惟观也是静虑!所以静虑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我们来看佛陀的开示,其实这个开示很适合我们日常生活修行用的喔!
佛陀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6〈63 巧便行品〉:「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诸定。
是菩萨摩诃萨眼见色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眼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眼根。
是菩萨摩诃萨耳闻声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耳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耳根。
是菩萨摩诃萨鼻嗅香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鼻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鼻根。
是菩萨摩诃萨舌甞味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舌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舌根。
是菩萨摩诃萨身觉触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身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身根。是菩萨摩诃萨意了法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意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意根。」(CBETA, T06, no. 220, p. 888, a15-b7)
接着稍微白话翻译和解释一下,在《大般若经》中,佛陀说:「善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最初发心行菩萨道开始修学静虑波罗蜜时,是要以一切种智相应的作意来修学各种禅定的!」这意思是说菩萨修定不是为了得到定境,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一切种智,也就是摄受众生累积福德并且得到一切智慧!
接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眼睛看见色尘以后,也不执取诸相,不执取各种好的境界,这就是防护眼根不要放逸,不让内心对世间生起贪爱烦忧,以及不升起恶不善法,也不升起各种烦恼,菩萨就这样专修定力,守护自己的眼根不放逸。」
也就是说菩萨看到好看的风景或人事物,不要就一直贪要看,就像我们男性菩萨看到美女,就不应该起贪心一直看!这样就变成色瞇瞇了!定力一定不好!应该要学佛陀教导的,我们不要放逸一直观看美女或美景或任何东西,心里也不要升起贪爱烦忧!不要看到什么东西就一直忧虑,也不要升起恶念头,的念头和烦恼都不要有,应该这样努力修定力,来防护自己的眼根!
那耳鼻舌身及意根也都是如此!耳听闻到声音的时候,也不执取听到什么东西,不执取那些好听的!听到美女的声音或美妙的声音也不要一直贪爱去听!也不要听到什么声音就开始很烦恼,要让心常常安住在忆佛中!那也不要贪吃啊、贪闻香味阿、贪那些法啊!所以菩萨应该在行住坐卧中,不管是说话的时候,或者安静沉默的时候,都常常不舍离这样的定力!
经文中接着提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6〈63 巧便行品〉中云:【「是菩萨摩诃萨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常不舍离三摩呬多奢摩他位。」
是菩萨摩诃萨若手、若足俱不饕餮,语不刚强,言不諠杂,眼及诸根皆不纷扰,不掉、不动亦不倨傲,身不散乱,语不散乱,心不散乱,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若隐若露无异威仪,于诸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及余资产皆生喜足,易满、易养、易可供事,轨则所行无不调善,虽处諠杂而行远离,于利、于衰、于乐、于苦、于赞、于毁、于称、于讥、于活、于杀,平等无变不高不下。于怨、于亲、于善、于恶,心无憎爱无喜无忧。于诸圣言、于非圣言,于远离、于愦闹,其心平等无有改易。于可爱色、不可爱色,于诸随顺违逆事中,都不分别心常安定。」】
白话翻译如下,所以佛陀接着说:「菩萨摩诃萨应该在行住坐卧中,不管是说话的时候,或者安静沉默的时候,都常常不舍离这样的定力!菩萨摩诃萨不论是手,或者脚,都不表现出好像很贪吃的样子,说话也不刚强,言谈也不很喧闹吵杂!眼等六根都不纷扰,不掉散,不动摇也不高傲!身口意三行都不散乱,身口意三行都寂静,不论是一个人独处或者在公开场合,威仪都不变!对于各种饮食、衣服、卧具和医药及各种资产都升起欢喜满足的想法,很容易感到满足,很容易觉得就够了!那所有的行为没有不调柔善良的,虽然处在吵闹的地方而内心是远离的;并且对于各种利害得失、衰败、苦乐、称赞、毁谤、讥讽、是活命还是被杀,面对这些情况时,心都平等不变,心不高傲也不低下!面对各种怨敌、亲人,各种善、恶,心中都没有憎恨与贪爱,也不喜不忧。对于各种圣人所说的话,与非圣人所说的话,对于是否远离吵闹,还是在吵闹当中,他的心都是平等看待!都没有改变!对于可爱的外色,或不可爱的外色,对于各种随顺或者违逆他的事情,菩萨都心不分别,心常安定。」
我们看到这样的修行真的很好!因为心常常处在定力当中,面对各种外境不论是逆境或顺境,他的心都是保持平静平等的!这就是定力!那如果是入定境的人,他出定了可能还是脾气很大或者很贪婪,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因此修定力的目的是要消除性障,在行住坐卧中以及任何时候都保持定力,使得心中不起贪瞋痴!能够真的降伏五盖与习气性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6〈63 巧便行品〉中云:【「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静虑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静虑而不忻求定所得果,谓不贪着由定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定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静虑波罗蜜。」】(CBETA, T06, no. 220, p. 888, b7-c1)
经文中说,菩萨摩诃萨成就这样的善巧方便,恒常的时时增长殊胜的善根,由于殊胜的善根常常增长的缘故,他能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来成熟有情往佛道迈进,以此庄严佛土、摄受佛土。虽然他修行静虑波罗蜜,但不希求禅定所得到的果报,也不贪求由禅定所得的所有可爱境界,也不贪求由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殊胜果报,只为了救护不能救护的众生,以及想要帮助尚未解脱的众生解脱生死,依此目的修静虑波罗蜜多。
也就是说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定境,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
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能够这样呢?这段经文可以从第八识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的,而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也是如此不生不灭!那从五阴十八界虚妄终归坏灭的角度来看,一切法本来都是无常、将来会毁坏的!但因为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创造的,所以其实一切法也都不生不灭!这是从大乘的角度来看!
因此证悟的菩萨摩诃萨,他看待一切法都可以平等,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的!所以不论是美女或丑女,对于菩萨摩诃萨来看,都是如来藏!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各种法虽然都不一样,但菩萨看待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其实菩萨都是看到如来藏!所以能够真正的平等心面对一切众生及一切事物!
那这也是证悟后心得决定的定力,因为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因此可以如此渐渐地发起少分的下品平等性智,他看待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他除了自己在定力中之外,也在理上能够平等看待一切人事物,因此心常常能保持安定。
而尚未开悟明心的菩萨,他因为努力修定力,他时常在忆佛或定力当中,那他也可以少分或多分的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因为他渐渐少分别,因为都在定力当中!就不去分别什么善恶美丑,那他面对逆境或顺境,也都是在忆佛或定力当中,这样也可以如面所说的经文那样修行!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修集定力,有了定力就可以修更高的智慧!而定力更可以降伏五盖性障,让心更加清净!因此本篇就写到这里!
祝福大家道业增上!阿弥陀佛!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说:「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CBETA, T30, no. 1579, p. 590, c3-5)
平实导师在《人间佛教》第488页中开示:【不论是声闻初果的取证或菩萨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菩萨果取证,都必须有基本而相应的降伏欲界爱的禅定力作凭借,才能有所实证,否则观行之后纵使已知初果的所断,纵使已知菩萨的所证,终究无法转依成功,对他而言都只是知识而非实证,因为初果人或菩萨转依解脱或实相的功德,他都不可能生起。因此,想要实证声闻初果的学人,或者想要实证菩萨果而不退失的人,都必须修学深厚的无相念佛功夫或证得未到地定的定境,否则三乘菩提的观行,对他而言终究只是知识而非如实的解脱智慧、般若智慧,因为他必定无法成功地转依。】(作者:平实导师著述,《人间佛教》,正智出版社)
《瑜伽师地论》卷33:「复次,此中云何应知离欲者相?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言词柔软言词寂静,不乐諠杂不乐众集,言语安详。眼见色已唯觉了色,不因觉了而起色贪,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觉触已,唯觉了声乃至其触,不因觉了而起声贪乃至触贪,能无所畏。觉慧幽深轻安广大身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能有堪忍,不为种种欲寻思等诸恶寻思扰乱其心,如是等类当知名为离欲者相。」(CBETA, T30, no. 1579, p. 470, b22-c4)
正觉讲堂很厉害的行门就是平实导师教导的无相念佛功夫,我们在正觉讲堂上课,刚开始亲教师们都会教我们无相念佛、拜佛的功夫,会教我们不要攀缘!其实这都是修定很重要的关键!所以大家在脸书上要少攀缘,要常常把心安定在道业上!日常生活中都要提起忆佛的念,如果修动中定修得好!不仅可以藉此观行而发起智慧,还可以消除五盖性障(贪瞋等),定力好的人时时都会有轻安的觉受,如此在行住坐卧中,在家庭与事业中都可以很快乐安定,不论顺境或逆境中,在忙碌中也可以是人间的好时节!(如禅师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然这也是指证悟后,因为转依如来藏而更加心无罣碍,无有恐怖。)
注:牢记平实导师的开示:想要实证声闻初果的学人,或者想要实证菩萨果而不退失的人,都必须修学深厚的无相念佛功夫或证得未到地定的定境。
不放逸,不懈怠,好好拜佛,加油!
-----《佛法长兴博客》
(原标题: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