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默照禅  参公案  公案  明心见性  如来藏 

十善道果报差别

   日期:2024-07-19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烦恼、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长戒。如除毒药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药、二者神咒、三者真宝。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若多放逸,无有惭愧及以信心,当知是人决定能作十不善业道。是十业道复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蓍,是名根本。善男子!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是十业道,三法围绕:所谓无贪恚痴、有贪嗔痴。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
讲记:
佛的意思是希望大家都修十善业道,因为十善业道有三个善法能让大家得到利益:第一个善报是能遮止烦恼,如果持续不懈修十善业道,能使烦恼消减乃至灭除而不现行。试想:能如实去修十善业道,烦恼又如何能出现呢?因为所做的都与烦恼互相颠倒,所以能遮止烦恼;如果还会有烦恼出现,这表示他没有如实在修十善业道。第二个善报是十善业道的修行能使自己的意识心和意根都转变成善心;如果能转变成善心,种子就会渐渐的转变清净,三乘菩提就有成就的因缘了。第三个善报是能使戒行增长:有许多人不了解戒行的重要。
成佛有三个很重要的法需要成就,那就是增上慧学、增上心学、增上戒学;我们不断的在教导,也不断的在写,在讲《优婆塞戒经》时也常常带进来讲,特别是在增上班教导《瑜伽师地论》;以前还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还讲别的经典,譬如《楞伽经》,都属于增上慧学;只有增上慧学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种智,才可能成佛,所以一切种智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剩下两个成佛条件是属于福德的部分,就是增上心学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以根本禅定为主,和外道所修的、以及佛门凡夫所修的四禅八定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有所不同,所以称为根本禅定;以增上慧学为根本来修禅定,让意识和意根安住于三界一切境界中的种智里面,这与一般人的四禅八定大不相同,所以才叫作根本禅定,这就是增上心学,这是属于福德的部分。另一个部分就是增上戒学,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安止于自心境界,所以菩萨示现在人间时绝不对众生起非分之想,因此他的戒学才能成就;而增上戒学的初步成就,真正可以拍胸脯向人说我现在是持戒者,那就是二地满心了。在二地还没有满心之前都还称为学戒者,有时心中还不免犯嗔(几个刹那也算犯了,也是犯嗔;几个刹那有贪,也是犯贪),表示戒学上还要再修学,还是学戒者,所以二地满心以前都是学戒,所以初地心仍然是学戒。但其实真正的持戒者是证得二地满心的现观──犹如光影的现观成就──才能永不生起非分之想,所以诸地菩萨都不会去做非分之事;但是初地菩萨若有非分之想,只会是一、两分钟或一、两刹的非分之想,这在没有到二地满心之前无法除掉;所以真正的持戒(增上戒学初步的成就)是二地满心的事,这个也是属于福德的部分。诸佛都具足了这三学的增上修,这三个增上学则是要由十善业道来作基础才有办法完成,所以十善业道法门要一直修行,一直到等觉位时都还在修十善业道;所以等觉菩萨们才会在十方世界随处受生,随处布施内外财,原因就在这里。
接着 佛又作了一个譬喻,譬如除毒药,世间只有三种:第一是阿伽陀药,第二是神咒,第三是真宝。阿伽陀药翻译过来就是不死药,世间传说有不死药,吃了就永远不会死掉。秦始皇因为相信道士的话,所以派徐福去求不死药,徐福就拐骗了一大批财宝及一票人到日本去,后来就成为日本人(当然日本也有原住民,那才是真正的日本人,一般的日本人多数是徐福那一批人的后代),他当然找不到不死药!如果找到了就没有现代的日本人,就只有日本的原住民。秦始皇相信道士的话,每天吃长生药,都是别人炼外丹给他吃,他后来是中毒死掉的。因为炼外丹都要用朱砂,朱砂中的铅很难炼尽,所以秦始皇是中毒死掉的,其实就是汞中毒。到目前为止,世人仍然无人找到不死药,仍然只是一个传说。纵使有人真的找到不死药,他还是免不了一死,因为到了坏劫来临时,七个太阳出现,连石头都要被融化掉了,他还能不死吗?纵使不烧死,也没有水可喝,还是得要死!所以阿伽陀药只是个传说,实际上不可能存在。
第二种除毒药是除毒神咒,用来除掉世间毒或除心毒。但是神咒也不能免人一死,因为世界坏时色身还是得坏。第三种是除毒宝(真宝),这是传说中的一种宝珠,把它放在毒药中,毒就全部消掉了。人若中毒了,把宝珠在他身上滚过一遍,毒就消了,这叫做真实宝。不死药等三个法是譬喻, 佛说修十善业道就好像有这三件宝贝一样;换句话说,想要除掉三毒等等恶业种子,得要修十善业道。所以 佛说,假使有人善于修不放逸行,能具足正念,有智慧而如实分别善恶,他一定可以修十善业来成就善业的果报,世世获得良善的异熟果报,永远不入三恶道中。不放逸行真的不容易修:永远不起非分之想,并且时常住于正念中。这很不容易,因为众生心不得定,总是散乱时多;而且众生也没有能力如实的分别善恶,往往把恶法当作善法,把善法当作恶法。
譬如有几个密宗的网站,不是把我列作十大外道之一吗?他们要消灭我的法,但他们不知道我的法就是 世尊的。他们主张说:开悟不一定要证如来藏,真心不一定是如来藏,所以开悟所证的真心不必限定是如来藏。如果证得实相不一定是证如来藏,假使证得妄心意识也可以算是开悟,也算证实相,那么实相是不是有好几个?他们无力分别善恶法,所以他们认为证悟如来藏的法不一定正确;他们也认为如来藏法就是印顺法师讲的外道神我的思想,应该要消灭掉。可是如果离念灵知心是藉着意根、法尘为缘才能出生,而且离念灵知心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而离念灵知出生的依缘(意根与法尘)也都是从如来藏出生的,那么请问:实相是不是如来藏?(大众答:是如来藏)当然是如来藏。但他们却把第八识如来藏诬指为外道神我思想的第六意识,想要把如来藏思想消灭,所以要把弘扬如来藏妙法的萧平实灭掉,说这样叫作护持正法,那你说他们到底懂不懂分别善恶?(大众答:不懂)显然是不懂嘛!所以分别善恶还真的很困难。当他们认为正在护持正法、修行正道时,为了极力护持正法而想要把如来藏妙法灭掉,他们还能修十善业道吗?(大众答:不能)当然不可能啊!所以能具足正念、如实分别善恶的人,才是真正能决定善修十善业道的人。
且不说法上的分别善恶,单说世间身口意行的善恶分别,如果心中多所放逸,而且犯了过失还不懂得惭愧、忏悔,再加上对没有具足信心,那么他一定会作十不善业道,把造恶当作行善,并且不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十善业道及十恶业道的分际,会外的人们很难分清楚。甚至于进了我们会中悟了以后也不一定都能分清楚,有时连十重戒都不一定能弄清楚,所以有时不免犯了两舌的过失。这种现象很平常,所有道场中都有,只有久学菩萨能弄清楚,所以看似粗浅的法不一定粗浅;譬如一般人认为深信因果,正解因果,是很粗浅的道理。他们说:我懂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是因果道理真的懂了吗?我告诉你:因缘果报的道理,有时连等觉菩萨都会被问倒,只有诸佛才能究竟了知因果。所以人间有些人在为别人观因果,能信吗?大部分都不能信、不可信,因为他们假使能看到你的前三世,他的宿命通就算是很好的了;可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能向前看到八万大劫, 佛都说他们所说的因果不准,因为超过八万大劫的事情都看不见,等觉菩萨大约能看到以前三大无量数劫,更早以前就无法了知,所以也不全是究竟了知,只有 佛才能究竟了知而无限制,所以因果的道理甚深极甚深,看因果的人说话不可轻信,善恶极难分别。
言归正传,十善业道还有三个差别,会产生很大的果报差异;同样一件善事或一件恶事,由于这三种差别就会产生果报的不同,也就是在方便上分三品,根本也分三品,成已也分三品。换句话说,十善业道及这根本……等三法的上中下品差别配置,都会导致果报的千差万别。如果有人能殷勤礼拜供养父母,礼拜供养师长、和上及有道德的人,并能以谦卑的心,先意问讯;口有所说一定是柔软语,绝无粗言恶语;能这样做的人,他就是懂得十善业道的方便法,他的善业道根本成就,方便也已成就了。如果这样做了以后,也能忆念自己所做的善业而不忘失,对于一一善业都能欢喜不悔,这就是作成就,作成就是善业道的成已。佛法不是常常讲要三轮体空吗?为什么这里又说要善于忆念?这是对一般还没有见道的凡夫讲的。善于忆念善业,对凡夫来说很重要;在舍报时要回想生前做了多少善业,对所做的善业生起欢喜心,将会影响到他来世得到较好的异熟果,异熟果是正报。
所以,如果多作恶、少造善事的人,他如果曾经与一位善知识结下善缘,当他舍报时若有福德请到那位善知识去为他开示,这善知识明知道他一生造了许多恶业,但是会提醒他:你这一世不是做了那一些善事吗?就一件一件帮他提起,让他忆念这些善事。善知识又告诉他:你每想起一件善事都要起欢喜心,以欢喜心把这些善事的福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他就因此懂得回向,心心念念想着极乐世界,然后就可以下品往生,就不必堕落三恶道,这就是系念思惟念佛法门。由于他对所造善业的忆念,就获得善报了,这就是修持念心。凡是要依戒相来持戒的人都是凡夫,见道以后不该依戒相来持,应该依善法总相来持戒,就是《阿含经》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地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切善事,所以说要修念心。念就是于所经事忆持不忘。教导众生修持念心,忆念自己一生所做的善事;忆念时生起欢喜心,觉得将来死时有善业可以依靠,就会继续做善事。若对所造的善业生起念心而欢喜不悔,十善业道就有一分成就了;不断造善业,不断念持、欢喜不悔,就不断的有善业成已。做善事时专着而做,不会半途生起悔心,也不会终止善业,这就是善业道中的根本成就了。
而根本、方便、成已三件事,又分成上中下三品,综合配置下来的果报就有千差万别了。譬如行十善业道时,方便是上品的,做了很多方便要去行十善业道;可是正在做时散心而做,所以变成根本为中品;善业道完成以后心中有后悔,就是成已的下品,譬如善业道做完以后说:我昨天供养了一位僧宝五万块钱,好可惜!这就是成已的下品。供养了以后应该欢喜,才会是成已的上品。若施设了很多方便、很努力去筹钱:这就是方便的上品。做了供养时心中又打妄想:这个僧宝到底有没有开悟?就变成根本的中品;第二天想到这件事情后悔:成已下品。众生往往会这样,特别是初学佛者往往会这样,所以会有很多差别;所以也有方便中品,他筹钱漫不经心;可是正在供养时非常的恭敬,正是专着供养,这是根本上品;可是成已的第二天想一想又后悔了:成已下品。所以会有很多差别,有人则是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所以善业道的根本、方便、成已三件事情又各有三品差别,引生出来的未来世异熟果报就会千差万别;因为三品中又各自分成很多的高低差别,所以就产生很大的差别不同。所以有智慧的人既然决定要做一件善业,那就应该使方便上品,根本及成已一样都是上品,未来的果报就会非常好。
既然做了,同样是五万块钱供养出去,为什么不让它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所以有智慧的人,善业做了以后连一念后悔都不要有。假使以前供养了很多凡夫僧宝以后才来到正觉护持正法,心里想:早知道,我那些钱不供养他们了!那你就错了,将会使功德减少了。所以现在起要赶快转变观念:我都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我都很欢喜。使它变为成已上品。佛道就是这样,纵使在外门不断的累积福德,现在能进入内门来修积福德,就不要对以前外门所做的修福事业起后悔心,仍然应该有欢喜心。这样要求你们,是对你们好,希望未来世的异熟果都是上品;来世将更有能力护持正法,下下世得到的果报就更好,要使一切所作功不唐捐。以后要改变,对过去、今后所做的布施,都要是方便上、根本上、成已上,得到最好的结果,这样成佛的福德累积就快。
有三个法始终围绕着十种业道,就是无贪嗔痴或者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围着十业、十道,就变成十恶业道;无贪嗔痴围绕着,就成为十善业道。如前面 佛所开示,绘画出我们未来世果报的心,就是如来藏,但如来藏将要绘画的内容,都是由意识、意根造业作为前导;所以从今开始,要赶快把意识与意根做全面的转变,不要暂起一念之恶;连恶念都不要生起,何况去做?所以,行十善业道一定有三法围绕着,就是没有贪、嗔、愚痴。接着 佛这一句话要注意:这十业道有共戒行,也有不共戒行。有人行十善业道是共戒而行,有人行十善业道是不共戒而行,这是从凡夫来讲的。譬如受了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或出家人的声闻戒,后来行十善业道,这就是共戒而行。如果皈依以后不受戒,只是皈依为佛而行十善业道,这就是不共戒行。如果见道了以后,那就因人而异;如果只有见地,还没有进入修道位修行,一直保持在见道位的状态中,可是因为喜欢吃肉所以还是照吃,喜欢饮酒时也是照喝不误,喜欢破口骂人的还依旧在骂,这就是他还没有进入修道位,还在初见地中,永远都保持在初果中,不能进入二果。这是他没有进入相见道位去修,因为菩萨七住位同时也是声闻果的初果;菩萨证得实相心,同时一定断我见、断三缚结,所以七住菩萨同时也是初果人。假使断我见、证如来藏以后仍然不改原有的脾气,他就永远都在初果,所以贪嗔痴不改,那就表示他还没有进入相见道位中。
如果有进入相见道位,他一定会成为二果人。初果叫见地,二果叫薄地;薄是指贪嗔痴薄,贪嗔痴淡薄就表示他有在修道上面开始用功了。他也受了戒,一定会共戒而行;如果没有受戒,他也会依道共戒而行。即使他没有去受戒,他有进入二果而薄贪嗔痴了,就表示他修十善业道时共戒而行。如果他只是有见地,不想努力上进,无法得薄贪嗔痴的二果功德,他就不共戒行:十善业道也在修,可是心中同时在骂:这个人好吃懒做!布施给众生时就会:拿去吃吧!然后就恶行:用丢的。这是有见地而没有薄贪嗔痴,就是不共戒行,因为他这样已经犯了菩萨戒。所以十业道有共戒行,有不共戒行;凡夫如是,见道以后也如是。如果到了三果,他行十善业道时也是不共戒行的,他根本不理会戒律,就只是善心、恭敬心、诚恳心去做。即使要指说别人的过失,也是依善心而说,绝不恶口,这就是以道共戒来行。道共戒无戒,所以十善业道有两种:有人是共戒而行,与戒共同来行十善业道;有人不依戒而仍然行十善业道,所以和戒相不相应,对于十善业道的三法及上中下品还是有差别,就导致十善业道行了以后,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增上、低劣的差别出现。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

(原标题:十善道果报差别)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