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默照禅  参公案  公案  明心见性   

什么叫作回向?如何正确回向?

   日期:2020-02-21    
我们来举述《大乘义章》卷九菩萨的开示:
【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
从以上文中之开示,我们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回向未来能得成佛之果德,这就称为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菩萨心心念念为救护众生,所以愿意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都能与众生共享,这就叫作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菩萨厌求有为之法,趣求实际,所以,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求得平等如实的真如法性,这就叫作实际回向。总合以上三种回向,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净行,回向自己未来生能够获得无上之佛果,回向众生也能获得利益,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够证得平等真实的真如法性。也就是说,回向就是以广大的心量,来行无量无边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这也是为什么 世尊会在《华严经》中将普皆回向作为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总结之道理所在。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回向有功德呢?我们来看看经中是如何说的。《华严经》卷五十九〈入法界品〉,世尊云: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无所损减。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悉然三世诸佛慧灯,无所损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九)意思是说,就好像一盏灯可以点燃百千盏灯,而无所损减于它原来的光明;菩提心灯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可以点燃三世诸佛的智慧,而不会丝毫减损它的光明。而且,一灯点百千灯,灯灯相续不断,就可以成为《维摩诘经》中所说的无尽灯,能够普遍照耀一切众生,照耀诸佛世界永无穷尽。相反的,这一盏灯如果不去点燃其他的灯,则永远只是它一盏灯的光明,能照耀的范围十分有限,当然也就无法照亮大地,照亮其他众生,也无法照之久远了。
......
那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回向,才能恰如其分而又自利利他呢?这主要是要看学佛人是以什么样的心行来自我安立,从而有不同的回向内涵。如果是为了求世间有为有相之福德,就必须以无私无我之大慈悲心,譬如四无量心,来回向给广大之法界众生,同沾利益;这样感得的有相福德,会比回向自身、回向眷属来得高广。但是,如果是为了求三乘菩提中修学时无障无碍,那就应当以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为什么呢?因为六道有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缘故;也就是,欠人债务就应当先偿还债务才对!如果回向明确,就表示我们还债的心是很真诚而且实在的,冤亲债主也很容易感受到我们还债的诚意,所以障道之缘自然就会渐渐减小,乃至最后消失不见。因此,世间人如果是为了求世间安乐,可依《地藏菩萨本愿经》来回向,使回向之层面得以增长广大;但如果是为了求三乘菩提之修证没有遮障,那不妨依我们同修会的回向方法来作回向。
我们的回向文是这样的: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扬正法之殊胜功德,回向弟子○○○之累世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归命佛法僧,悉发无上心,早生善处,修学佛法,同证菩提。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念完回向文之后,再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就可以完成所有功德回向而功不唐捐了。
有学人问:如果在没有佛堂或是没有佛像的地方,诵经、持咒、念佛或是无相拜佛以后,回向给自己或自家眷属,这样是否如法呢?做完布施及放结缘书等事项后,是否也必须在佛堂或是佛像前回向才如法呢?
其实回向不是一定要在佛前才能进行。
譬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
在这段经文中提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意思是说,在普皆回向的愿行之下,并没有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是不能回向的。
普贤菩萨一共有十个大愿,号称普贤十大愿王,除了普皆回向之外,另外还有九个愿,包括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每一个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此,如果我们还在意回向的场所是否清净、是否有佛像等等,就没有办法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回向了。所以,没有必要的分别应该尽量放舍;见地越精纯越好,方法也是越单纯越好,这样修行才容易有进展。
然而,什么叫作没有必要的分别呢?原则上,只要我们把心安住在法上面,而在外相上不会惹人讥嫌,就没有关系。超过这个范围,就是没有必要的分别。譬如,没有旁人在场,我们又一直安住在法上面,就不必在意有没有佛像、乃至场所是不是清净的问题了。如果有旁人在场,而场所或时机不对,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回向;甚至于只要心里闪过一丝回向的念头,也会有回向的效果出现;因为回向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由于如来藏的缘故;而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当末那起决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时,如来藏就已经了知了,并不是要等到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祂才了知。因此,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回向,没有问题。
还有人问:诵经回向是属于法布施吗?能增长现世之福德吗?回向之对象可以同时包括冤亲债主和法界众生吗?
我们的回答是:行者诵经的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的。从理上来说,此经乃是指真心实相,唯有亲证实相转依如来藏以后,才是真正的诵经、持经者。经上常常说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从事相上来说,一般学佛人早、晚课时诵经回向,属于熏习的成分比较多,熏习成种以后,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增长福德因缘,因为在读诵的过程当中,多少会思惟其中的法义,而对自己的身口意行有所修正;如果真能依文解义而不是甚解经文去思惟的话,真能依经所说而如实履践,也能够在此世减少恶因缘的现行,增加善因缘的发起,广义来说,也是可以增长福德的,因为熏习的力量不可思议的缘故。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在诵经的时候,如果有鬼道众生在旁边听闻的话,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种;但是,由于鬼道众生能够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如实而行,所以当以对方信受了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因此,身教重于言教,能否成就布施之功德,完全得看诵经者本身的行为来决定。如果您愿意以此功德回向,我们是随喜赞叹的;因为回向乃是 世尊在经中所开示的七种最上供养之一。
所谓七种供养,包括了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和回向。回向之所以列为最后分,可以显示,菩萨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增长广大,这一世学习正法的因缘,当然也将更快速的成熟。所以,不仅在诵经以后可以回向,在您所作的一切善净行之后,皆可回向成就佛道,或者回向与冤亲债主的解冤释结。
总合而言,回向必须要有具体的对象,并且要有次第性,应该依循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次第来进行。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云: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所以,回向的真实义,主要是希望透过菩萨的一切善净行,能够增上自己与众生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上的圆满成就;等而下之者,才是在世间法上面的减少遮障、福报增广,乃至求取各种三界有为之法。所以,回向应以利益自己及众生能够在佛道上的成就为主,如果离开这个目的,就无法圆满成就回向之功德。譬如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记载,须菩提尊者在弥勒菩萨开示以后说:若不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能以诸福德正回向者,无有是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意思是说,回向当以听闻、证得般若波罗蜜方便,才能具足正回向,当以亲证实相以后,在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以后之回向,为正修行。所以,回向乃是菩萨可以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重要行门。
综合以上所说,您认为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回向的本身实践就是一分功德的受用。如法的回向,不论是回向给自己或是别人,都不会有所谓的缺损,反而是增益的!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62、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正圜老师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