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佛教概述

   日期:2018-07-22    
一、佛教的起源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
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习惯上称为十六大国。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
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而言,新兴的佛教是作为异端出现的。
三、释迦牟尼创教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3遍,佛教史上称为三法轮。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法轮: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
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此后45年,释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带传教。当时这一带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沙门运动高涨,新兴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说法处所,一处是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南的祗园精舍,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王舍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赠送的,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的。
释迦牟尼每天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冥想,接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黄昏时分,或为说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持续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巡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释迦牟尼的生活方武,也就是当时僧侣生活的缩影,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僧团的一些修行生活规则。到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林中逝世。
四、佛教的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是指佛教对于时间的认知。关于时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弥勒菩萨云:
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名为时。
因此,时间是依据三界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相续与变异—如产生、成长、壮大、衰败、毁坏而建立的法,人们将事物的出生、成长、灭亡的过程,称之为时间。因此时间不能离开法—世间具体的事物而存在的,离开具体的法,是没有一个时间的实体存在,人们无法把时间从甲地带到乙地。历史上有一种外道,认为时间是一切法产生、灭亡的根本因,这是不对的。
故《中论》观时品说: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中论》观去来品还说: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所以,时间是依据具体的事物及其因果流变所幻现出来的一种形态,有具体事物存在,有事物的前后变异,即有时间前后延续的现象。
《杂集论》卷二云:
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
时间的划分也是建立法,是依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变异—运动建立的法,如:地球围绕太阳动一周称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称为一月,地球自一周为一天,将一天等分为24份,每一份为一小时等等。这样的建立,是人类为了计算而假设的。
佛教的计时单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作了如下划分:
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
佛教的计时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刹那,最大的单位是劫,其他还有年、月、腊缚、牟呼栗多等。刹那是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其余时间单位都是由刹那累计而来,对于刹那的定义,一种是从色身的行为上定义的,如《俱舍云》卷十二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还有一种是从心行来定义的,如《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教对于计时,还有一种笼统的方法,概括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佛教不同的计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参考《俱舍论》:
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五个刹那,一百二十个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劫包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样的劫被称为是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共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共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为一个大劫。(旧译一个大劫包括四个中劫,新译一个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以上是纯依经论的文字所作的推算,然而圣意难知,不敢说绝对正确。)
关于时间,佛教还有两种概念,一为无始,二为阿僧祗劫。
无始,是说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的宇宙器世间的存在,是没有开始的,从无限久远的,无限长的时劫以来,就有众生存在、生活着、在六道里面轮回,除非随佛修学佛法解脱生死,否则就这样一直轮回下去。如果有初始,则初始的时候是没有因的存在的,承认初始的存在,就成为无因论了,这和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事实是矛盾的。
阿僧祇劫通常又称无量数劫,一个阿僧祗劫,包含了无数个劫,说为无数、无量,是指其数目之大,远超过天文学家所用的数字,完全无法想象。虽然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长的难以想象,但是,毕竟是有起点和终点的,最终还是可以过得完的。有情众生从初发成佛之心,到修行成佛,得要经过三个大的阿僧祗劫,所以成佛很难。
时劫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世界,时劫的长短是不同的,如:《显无边佛土功德经》记载: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夜(一天);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相当于不退轮音世界的一昼夜……。也就是说: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经过了一个劫的时间,在极乐世界才算过了一天。
五、佛教的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1、一小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世界)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一个太阳系)。
小千世界:1000个世界(1000个太阳系)。
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金刚经》中也有四维上下的说法。这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相同。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佛教指出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对远古的人类,佛该怎样说出这些超前深邃的知识体系呢?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世界。在这里佛用一个日月所照来比喻形象而正确的表达了这概念—这是现代科学所指的行星系-恒星(日)与围绕其运行的行星(月),我们所在为太阳系。
太阳系外还有什么呢?佛指出一千个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注意,佛经里的数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这里的三千,只是比喻为数量级的多,而非指实数)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指的一个恒星系。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也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正好如同我们所在为银河系!
再进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说的星系团。
2、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指的总星系。(注意:佛进一步指出,总星系并非整个宇宙,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所谓总星系组成!而各个世界之间的特点之一是“隔而不隔,不隔而隔”!--即从三维空间来看,其实我们和他方世界处在同一个地方,但因为有其它的因缘-佛说因众生“业力”-现代物理学称这些其它因素为“多维”,而导致了“不隔而隔”)
那么各个世界的演变发展规律又如何?佛说: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这里佛进一步指出了各个多维时空宇宙的运动变化生灭规律,与现代物理学最终发现的宇宙星体的发展规律—如宇宙大爆炸生成,超新星的爆发和恒星的生成灭亡演变规律等也相同!最后,佛说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皆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处的世界在佛教中被称为“娑婆世界””(指地球人类所处的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 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在佛陀后约2000年之后,欧洲的布如若宣传哥白尼发现的地球非宇宙中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以后,发展到18世纪西方人们的眼里,宇宙也还只是哥白尼的太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的人们认识到太阳也只是天空中数以万计的恒星中的一颗。于是人们心目中的宇宙开始逐渐扩展到了银河系。进入20世纪人们的认识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心目中的宇宙已不再是银河系。人类认识到在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的存在。十几个或几十个星系一起组成星系群。成百上千个星系则组成更高一级的星系组织—星系团。
3、一大千世界(包含1000个中千世界)
北冕座是有一个包含着400个星系的星系团,离我们更远,光从那里照射到我们地球,需要整整7亿年之久。这样的一个个星系团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总星系。人们都说“宇宙广阔无垠”,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是传统三维空间宇宙观,更发现而产生了多维空间的宇宙观,并进而从理论上认识到时空可以跨越,时光可以倒流!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还指出了著名的物质与能量互相换的公式,物质和能量都各自不再守恒,而是物质可以“无中生有凭空消亡”!当完全违反常识和传统物理学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对论发表后,不仅普通人,就是知识界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读懂相对论甚至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甚至迷信的,直到不可思意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爱因斯坦甚至指出:所谓的时间、空间和现实都只是人类的错觉!量子力学更是指出物质和意识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弦理论更指出宇宙万物本质的“空性”....这些近代科学巨大进步后人类终于逐步认识到的宇宙真理和尖端物理学观念,在早两千余年前远古的佛经中,佛早已经明明白白指出了!
包含范围
三千大千世界的器间范围是什么样的呢?(注意,以下所指“天”均为多维空间的概念,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指出的层宇宙概念,霍金已经将多维空间的维数扩展到十一维空间了)。
五、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三界】
佛教里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等。其中欲界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称为欲界六天,或直接称为“六欲天”。假设我们以人类所在为起点,向上天道:
1、欲界六天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参居,故称欲界。欲界的人出生是“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间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等。共有二十种各类生命形态的居住处所。
第一层四天王天,又称空居天。
第二层忉利天,又称地居天。
第三层是夜摩天,又称时分天。
第四层是兜率天,也称知足天,弥勒菩萨(即未来弥勒佛,因成佛之日在未来,故目前为菩萨道)现居于此天上。
第五层是化乐天。
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这一层归魔王波旬管辖。
欲界到此为止。
2、色界十八天
色界:远离欲界淫欲、食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众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色界的众生所居住的宫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为尚有色质,所以称为色界。色界又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成四级,从初禅的梵天到四禅的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净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
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组成。这些天都有天王管理。
色界到此为止。
3、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因此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之中。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第一空天:空无边出天。
第二空天:识无边处天。
第三空天:无所有处天。
第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
六、佛教里的六道轮回
六道主要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古人六道之说
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美,悲歌朗太空;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北都泉苗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束诵妖魔精,斩或六鬼锋,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佛家有六道之说,人道,鬼道,六道中的三道。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劝戒人们:正确的道路往往是扑朔迷离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选择时要慎重考虑,不要选错道!鬼道代表的是歧途,歧途开始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但越走你就会发现它越邪恶,妖魔鬼怪群魔乱舞肆意而为。而天道和人道刚开始感觉不好走,给人很迷茫的感觉,但越走你就会发现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越加显示了你选择的明智性!
1、地狱道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後下地狱受尽酷刑,文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著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2、饿鬼道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後都会变成鬼,其实会世鬼道是因为前生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为名。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於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
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种障碍:
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
2.内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不能吞咽。
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
3、畜生道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於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困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们的形状有别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样达一中劫者。
针对这麽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因缘当中,有些属於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於畜生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
4、人道
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类,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於《长阿含经》、《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恶业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释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於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麽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麽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後若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後若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5、阿修罗道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於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於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後,终於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後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闼婆女求婚,结果乾闼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後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後,帝释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後,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後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
6、天道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羡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而佛经里也说道,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也就是过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种是「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的行者,可以过著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淫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於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後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著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七、佛教的修证内涵
1、佛菩提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
2、缘觉菩提
缘觉的证果次第,大致要经历《大乘同性经》卷下记载的缘觉十地:一者昔行具足地,是指辟支佛于过去之四生乃至百劫等修积福德资粮之位;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即觉了声闻四圣谛理之位;四者甚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五者八圣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之位;七者证寂灭地,即证寂灭涅槃之位;八者六通地,即证得三明六通之位;九者彻秘密地,即通彻缘起微密正理之位;十者习气渐薄地,即烦恼习气习渐渐微薄之位。
缘觉乘不像声闻乘有四向四果的分别,缘觉只有一向一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
3、声闻菩提
对于二乘人所证的果位,《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得初果的“我”已经瓦解,故不会产生:“我”已经证得初果的见解,但是为了随顺世间的缘故,方便说为“我”已经证得初果。如果执着所证的初果果位,因为有“我”证得这个果位。既然有“我”证得初果的话,那么“我相”就出现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都跟着出现了,这就不是初果人了。二乘的声闻缘觉人,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如果不发菩提心,入大乘继续修学,则舍报后,必取涅槃。

(原标题:佛教概述)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