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我是谁?要去哪里?

   日期:2018-07-22    
作为佛法讲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场合,遇见很多佛都是问我关于佛法知识的问题,请问什么是三法印?什么是心法尘?什么是色法尘?……很少有人会问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彼此交流的时候似乎都已经完全没有了个人的问题所在,更多时候是关于学术上的交流,知识的思辨,而其中没有人,没有自己的存在。很多佛教的论坛上也更多呈现这样的局面,俨然成为一个个学术的团体,而不是修行的团体,其中是各种知见名相的纷争或者各种大师的推崇介绍,而少有关于个人自我的存在,抑或是因为论坛这样的载体不适合个人内在的表述与沟通吧。
佛法本即是修行,而谈到修行就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在哪里,我目前是谁?另一方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谁?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从我目前所在的地方,从目前我的存在状态起步,迈向自己设立的那个目标,而那个修证的目标也一定包含我在哪里,我是谁。这就是漫漫修行路,而沿路不仅可以看见不同的风光,更是自身内在的逐渐转化。就好像旅游,不仅看见多彩的风光,更多时候吸引我们不断跋涉的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心灵得到了外在无限风光的丰富渲染和洗涤,在高原、在荒漠、在冰川、在大海,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奇异的景色,更多是不期然降临给我们心灵的恩典。
所以修行是否得力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自己的内在是否发生变化: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否不同,自己的性格、习气是否得到转变,整个人是否变得更加的松弛、调柔、宽容、温暖、慈悲、独立、坚定与寂静,是否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与实相一致,而这种变化的来源不是来自于对于自己强力的修理,而是在于内心中与存在的相逢,看见事实、看见、看见自他存在的真实状态。而这点点滴滴的转变不仅在于对于佛法知识的学习,更来源于对于自己内在的了解。
那部佛经不仅在外面,不仅印在书本上,卷轴中,更多是体现在你的存在中,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互动,你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拣择取舍,这其中都体现出你自身佛法上的证量。无明的消除不仅是透过知识,更来源于利用知识在自身上的运用,发现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误解和错认,由于这一分清明的发现,而破除了一分的无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烦恼,获得一分的解脱。菩萨道修行的核心不在于烦恼的破除,而在于对于生命不断的发现,乃至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成就究竟佛果,而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只是因为智慧的显发而自然分分破除。故而此时的烦恼恰是修行路上最棒的礼物,在没有什么烦恼时,我们会一直停留在知识的海洋中,很多人此时会产生一个错觉,我已经修行很不错啦!待到生命中重大烦恼出现时才发现,原先习得的那些知识全部没有半点用处,无法解除当下的困境,死死纠缠在痛苦中,生不如死,而此时若信根还算具备,就唯有向佛陀祈祷的份了,就好像黑暗荒原中孤独的孩子,孤立无援自身也没有半点力量,那唯一的希望只有指向神明。
而此时恰是修行路上巨大的机遇,火石电光、稍纵即失。至此,已没有半分退路,逼迫自己开始全面反思曾经走过的路,因这份烦恼的存在,逼迫我们与自己相逢,逼迫自己看自己,看看自己目前是谁,而不是想象自己是谁,而这就是踏实修行的开始,唯有看清楚自己的真实状况,看清楚造成今天自己这样状况的原因,修行才开始起步。
一切境遇中看自己,觉察自己,是一切修行的根本,离开对于生命自身的觉察,再好再高的理论也和当下自身的修为没有关系。
朋友,你了解自己吗?
朋友,你了解佛陀吗?
如果你对自己不了解,那你一定不了解佛陀。
你对外宣传的佛法不在你的口头上,思辨上;更多时候,你所宣讲的佛法恰是你存在本身。佛道的传承不是靠知识,而是靠有修有证的菩萨,唯有真修行的菩萨,才能真实活出法的光芒,点亮自己与有缘众生的自性之光。让我们一起回到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烦恼中,在这里遇见自己、遇见佛法、遇见佛陀。
佛境界当于何求?曰: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大宝积经》
(文:存然)
 

(原标题:我是谁?要去哪里?)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