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再走‘’江湖‘’路,江西禅宗祖庭参访记(三)

   日期:2024-07-19    
第九站,云居山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祖庭,近代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圆寂于该寺。
云居山,原名欧山,其山顶真如禅寺是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国家重点开放寺庙,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69.7米。云居山人文佛教景观相对集中。云居山顶,四周群山拥翠,中间一片平地,煞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城”。云居山,因常年云雾笼罩,又名“云居山”简称“云山”。这里,群峰环列如屏,嵯峨峻峋,层峦相望;万木峥嵘叠翠,竹木参天,奇秀天成;山泉流涌成湖,澄彻如玉,不染纤尘;山中坦荡平整,青畴绿亩,景色旖旎。
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奇秀天成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而被人们誉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洲”、“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云居山云蒸霞蔚,势雄貌秀,植被繁茂,气候宜人。云居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上此山云游,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云初岫本无心,居此土以存真;不去不来真面目,常清常净见心源。‘’
 
真如禅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当时有位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见这里地平如掌,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时称"南宗伟人"的道膺,上山担任主持,遂使真如禅寺闻名天下,唐僖宗赐额“龙昌禅院”。
 
曹洞宗由良价禅师(807年~869年)和本寂禅师(840年~901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禅师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
 
元朝末年,兴盛了三百多年的真如寺在火灾中化为灰烬。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高僧辈出,禅风浩然。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名誉会长虚云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性福大和尚和全国政协委员海灯法师相继担任过该寺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一诚法师执掌法席。
 
钟醒大梦,鼓及洪荒。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真如禅寺以三门为中轴线,过三门是罗汉桥,然后依次是天王殿、韦陀殿、钟楼、鼓楼、客堂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后面是真如寺的法堂,是寺庙讲法和受戒的地方。
 
‘’地裂龙潭涌现大千世界;天上云居总持不二法门。‘’——云居山法堂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满湖明月满云山。‘’——云居山天王殿
 
‘’碧溪百花,空山色万千。云起丛林,紫霞落门前。半壶茶,檀香青烟。问僧云居事,遥指山外天。木鱼袈裟,钟声五更寒。欢喜自在,悟开湖中莲。炉火热,岁月增添。笑谈当初人,山下已千年。‘——(云居山)’
 
从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有虚云法师舍利塔。虚云(1860-1959)近代著高僧,俗姓萧,晚年自号虚云,原籍湖南湘乡。少年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后依妙莲受具足戒并受衣钵,为临济宗第43代法嗣。曾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饥。
虚云法师27岁离开鼓山云游,四处拜师学禅。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用三年时间三步一拜地从普陀山一直拜到五台山。又曾从西藏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朝礼佛迹。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1953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弟子众多,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纪念堂楹联
 
虚云老和尚中兴云居道场时,已是百二老人,仍 “努力刀锄耕耘”。他率领广大寺僧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参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云公曾写诗曰: “毗耶钵献当前供,田侣袈裟满郊墟。”真如禅寺复建,得到虚云精心规划和指导,悉仿鼓山、南华、云棲诸大名刹。
 
虚云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历15座道场,中兴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棲寺、鼓山涌泉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大觉寺、云居真如禅寺六大名刹。重建寺院庵堂80余处,为临济宗第43世、曹洞宗47世、沩仰宗第8世、云门宗第12世。以一身而参五宗法脉,慧日重光,禅风再振,弘法演教数十年如一日。剃度、得法、受戒、皈依弟子逾百万人,可谓功追往圣、德迈时贤。真如禅寺是虚云最后道场,虚云的高风亮节,将永存于真如禅寺。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虚云大师云居山方便开示语录
 
第十站,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大雄宝殿区全长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两个区域展开。一是以佛舍利塔为中心。周边有连廊与过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众绕塔供养修行,瞻拜舍利,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二是大雄宝殿与配殿相连的区域。大殿为重檐庑殿,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大雄宝殿殿后直对登山台阶,台阶起伏延伸。其间设置亭台,既可驻足歇息,又可凭栏望远,可获于庐山之外方识其真面目之悦。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 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 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东林寺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净土宗初祖祖庭之所在。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 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 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东晋元兴元年(402)七月,慧远公大师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东林寺般若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远公及莲社诸贤共修的纲宗。远公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远公由入三昧→见佛→往生,形成其净业修证的脉络路向。远公之念佛,以信心契入,着重凝观禅定,入三昧境界,即可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之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此即慧远大师禅观念佛之要义。 慧远大师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贡献。
 
慧远(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人,355年师从道安学佛教《般若经》,皈依佛门。东晋兴宁(363-365年)间,中原列国争雄,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纷纷南逃,慧远便是这南逃大军中的一员。慧远南下是形势所迫,但到庐山多少带有一定的偶然成份,他原本打算去广州罗浮山,381年途经庐山,前往西林寺拜访师兄慧永。慧远在寺中住了几天后,就被庐山幽雅清静的环境所吸引,取消了南下广州的计划,在寺傍修建了一所茅舍,名之曰“龙泉精舍”。新建的寺院在西林寺东面,因而称之为“东林寺”。此后36年间,慧远一直以东林寺为基地,开展佛教和佛学活动,许多名士、高僧追随在他周围,共同探讨西方佛教经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庐山地区的佛教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成为当时南方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
 
慧远大师法相
 
‘’应为洛神波上袜, 至今莲蕊有香尘。‘’——诵白莲
当年,慧远大师“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谢灵运捐资为东林寺“穿凿流池三所”,并蓄水种莲,该池被一直传世至今。白居易曾作《东林寺白莲》云: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接引桥直连山顶高大的金色阿弥陀佛圣像
 
东林寺后山上的阿弥陀佛圣像,身高48米,宝盖81米,锡青铜铸造。莲花座6米,因铜里面融入了48公斤的黄金,又可称为合金铜铸造。大佛与莲台表面采用传统大漆工艺贴金,外表呈金色。佛身高48米表48大愿。佛的左手托莲台,表接引安立众生随佛往生之意。佛的右手下垂,呈殷勤接引状,于生死苦海捞漉众生,安立于左手的莲华内。佛的表情乃慈、威、喜的高度统一。慈哀众生三界流浪不知回归,对刚强众生以威武折伏。见众生信愿念佛而油生欢喜。佛心究竟,清净平等,自然身呈紫磨真金色,以此相好庄严普度一切众生。
 
千百年来,禅宗的影响深入到了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禅宗思想所倡导的顿悟、平静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纵观中国禅宗的发展演变史,江西宜春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宗中的沩仰、曹洞、临济均直接发源于宜春,集中了诸多禅宗祖庭的宜春,被誉为禅宗圣地,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禅宗文化遗存。宜春境内祖庭林立,"五百里禅宗祖庭长廊",铺就一条光耀古今的"江湖禅宗路"。
‘’再走江湖路‘’禅修之旅今天在九江东林寺圆满结束了,我们行程近五千公里江西宜春参禅拜祖,沿着禅宗祖师的足迹,相继参访马祖第一道场石巩寺,曹山宝积寺,栖隐禅寺,扬岐山禅寺,黄檗禅寺,洞山普利禅寺,百丈禅寺,马祖宝峰禅寺、云居山真如禅寺,九江莲宗念佛场东林寺…在深入了解禅宗历史和宗派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
 
(后记):
几日的‘走江湖’访祖迹、寻祖庭参访之旅,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一定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正像一位大善知识所讲的:‘’大乘学人,如果想要真学菩萨行,如果想要真求佛道,非唯纯求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唯应当先勤求禅宗的证悟明心,用此为首要的条件,凡事莫如求悟急,证悟才是大乘的入道的缘故,才是大乘法的最主要的入门。而于求悟所需具备的定力、慧力、福德,也应该要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标;所以舍此破参开悟的亲证,则是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的。
因此,一切佛教法师所言,若非佛教正法正理者,我们都应当摒弃之。所以《楞伽经》当中,佛也曾作这样子的开示:“我诸弟子应如是自行,身自不随恶知识,亦当劝人勿随恶知识。”所以我们身为三宝弟子,则当依从佛语如是自行,亦当勉励他人如是同行,共为众生之证悟法身慧命而用心,以免佛教正法,遭邪见法师等人世俗化、常见化、断见化、浅化、学术化,堕入了外道的无因论当中,这是真学佛者所当记挂于心,救护佛子,使其遵循真正的学佛方向,才不致堕入“学佛越久,离佛越远”的窘境。‘’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