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再走‘’江湖‘’路,江西禅宗祖庭参访记(二)

   日期:2024-07-19    
第六站,宜春洞山普利禅寺
位于宜春洞山的普利禅寺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素有“洞天佛国,释家祖庭”的盛誉。唐大中十三年,良价禅师云游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唐咸宗咸通十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赐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良价的法脉源出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弟子行思,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因良价住瑞州洞山,世称洞山禅师。良价(洞山)传本寂,因本寂住抚州曹山,世称曹山禅师。因为曹洞宗由唐朝高僧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由其弟子本寂禅师在抚州的曹山传播于世,故后世称其为曹洞宗。
宋代大文学家苏辙游洞山,留有摩崖石刻诗,曰:“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钦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处着,人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
 
走近洞山,登上百步台阶,转过几道弯,方觉自己进入了黑压压的林区,这里保持了原始状态,数十丈高的楮树、枫树挺直笔立,树枝如巨盖,竞相遮蔽原本已觉低矮了的天空。前面有葛溪拦断去路,潺潺流淌。
 
一桥跨涧,名逢渠桥,旁立有碑,标明这是宋代所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浙江诸暨人良价禅师结束云游参学的生涯,前往洞山驻锡,在涉溪水时,看到水中倒影,顿时悟道,留下了名留禅史的千古绝唱——“睹影悟道偈”。
良介禅师“睹影悟道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任么会,方得契如如?
 
过桥而上高坡,路头有两块巨石并峙如门。传说到了夜晚,两石就会自动地合拢起来,天明方开,故名夜合门(又称为夜合山),这门要是合上了,到洞山普利寺就无路可走了。细细看去,山石上镌有宋代苏辙所作诗云: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可见苏辙在高安监酒税时早就盼望游观此地,一睹寺宇之宏伟。另有一诗刻在旁边石壁上,依稀可辩:
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
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
此诗是为夜合门而作,据说出自元代道彰禅师手笔。
 
从藏经阁左侧登山,不远就看到有一块不小的平地,良价真身塔就矗立其上。墓塔被围在新建的六角石屋中,高约3米,塔侧隐约见有古字,惜不能辨。这里三面都是郁绿的参天古木,树枝密不遮风,连虬曲的苍藤也有两寸直径粗。很是肃穆庄严。
 
据载公元869年,良介禅师自知时至,于是作了一首辞世偈语: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虚空步。
说完偈语,从容剃发、沐浴、更衣,再行告别,趺坐而寂。可是,弟子顿失恩师,感到精神无依,便从早到晚,痛哭流泪不止,声音震天价响,直至第二天。忽然,良价祖师睁开眼睛,批评弟子们,教导他们:真正修行者是哀乐不入,心不附物,似你们这般劳生惜死,真是愚痴之极!接着,吩咐常住打“愚痴斋“,就是这样,僧众还是舍不得,拖了一周才正式打斋,良价祖师又陪大家一起用了最后一次斋,说:“僧家之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需喧动。”意思是说:出家人本无牵挂,是无事之人,一切要顺乎自然,临别之际,再不要哭闹了。于是,回到丈室,端坐圆寂。试想,这是何等的力量与气魄,又是何等的慈悲啊!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第七站,百丈山百丈禅寺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中国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后三百年中,禅僧多依住在律院或岩穴、树下,并未营立禅刹,直到唐朝“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才开始营建禅刹,并参照大小乘经律,制定丛林规矩,撰清规二卷,广为流行,世称古规、古清规、百丈清规,这是禅宗清规的开始,此后,天下丛林皆依此而为寺院生活的仪则。
由于百丈禅师为禅宗丛林立下《百丈清规》,使得中国的僧团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薰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百丈清规》是天下丛林规式,怀海大师在创新禅宗戒律时,第一次提出僧徒坐禅饮茶,并作了详细规定,形成制度。从此,“农禅并重”、“禅门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百丈禅寺大雄宝殿楹联
 
怀海大师公元784年移居江西百丈山后,在百丈山营建僧堂、法堂,从此,中国佛教始有完整、独立的禅院,一改过去禅僧多居于律寺的情况,由于禅院的独立,加上百丈山禅学闻名于天下,不久又奉唐宣宗敕命,百丈山兴建大智寿圣禅寺。来自五湖四海的禅人聚于百丈山。当时“大智寿圣禅寺里集结了数百名修行者。因没有严格的组织规则,修行僧的生活不免有些杂乱”。在“规不循律制”这种形势下,百丈怀海禅师对原来的寺院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创设了适应禅学修行特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百丈清规》应运而生。百丈禅师对中国禅宗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在于禅门清规的制定。世称“百丈清规”。百丈禅师根据当时寺院实际情况,制定《百丈清规》,主要根据“禅的宗旨,参考中国儒教的礼法”制定的“清规”,从此使中国禅宗走上本土化、正规化的道路迈进一大步。在《百丈清规》中,不但规定了禅寺的布局,僧堂的建筑法,而且对于僧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的规范,禅寺的礼法都规定得十分细致。
 
《百丈清规》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蓍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怀师清规制,丛林始有圆。菩提本无树,何必事攀缘。
“圆悟藏性彻证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慈起无缘悲运同体恩遍圣凡含识中。”
身临宝地须知在上有真源,背靠大雄莫向此中寻捷径。
 
祥云笼百丈,万载咏华章!
 
“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
宋代大儒朱熹曾在此写下著名的《百丈山记》:‘’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能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百丈风致在僧家,修修翠竹金桂花。法雨甘霖无穷意,香烟缈缈满袈裟。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宁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唯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唐宣宗赞大雄百丈山诗
 
念佛是谁?
本来心是佛 ,究竟我为谁?无念即是正念,风从何处起,雨从何处来,且不去管它。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女。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宋.朱熹《咏岩桂》
 
禅门公案‘野狐禅’之野狐岩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居士楼
 
‘’怀海堂‘’
“谁云有道有禅任汝雨宝弥空总是鬼家活计,这里无棒无喝不妨拈草作药坐令天下太平。”怀海堂楹联
 
怀海大师灵塔
 
一千二百年前,唐代大智怀海禅师在百丈寺弘法,以其独特的佛教理义和禅宗心法接引学人。参禅之众,辅輳大雄。其法嗣弟子数十人,皆高僧大德,传法四方,影响甚大。沩仰,临济,扬岐宗皆出其下。尤其是他自创禅院清规以来,农禅并重的创举和实践,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强化了丛林组织形式,奠定了禅门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禅宗的发展,赢得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溪漳岂能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怀海大师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 认为禅的要求在于"去住自由"。所谓"去住自由",就主体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对象而言,应落实在生活日用之中。这就要求禅僧既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即无自由解脱可言。怀海的禅,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怀海看来,禅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因此他总是在一些细微的事物上取得"禅机"。怀海大师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怀海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就是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使禅宗体制更趋中国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灵光独耀,迥脱尘根,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在中国禅宗史上,怀海大师的确是禅学天空一颗“灵光独耀,迥脱尘根”耀眼的彗星。
 
‘天下清规’据说此书为柳公权亲笔所书,是柳体的代表作品。
 
‘’应无所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语录
 
‘’百丈真源‘’——天下清规出百丈。
茶的使用,在中国最少有4700年的历史。到唐代,茶文化伴随着茶禅的出现而确立。茶禅,又是伴随着百丈寺《百丈清规》的诞生而形成。
虽然在《百丈清规》之前,佛教已经普遍出现饮茶的现象,但那不过仅仅是为了防困倦,作为静思维的助修方法。《百丈清规》的建立,正式确定了茶在禅门的重要地位。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制定《百丈清规》,为佛门的规范和制度进行了创建,是农禅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规制。清规对于寺庙中日常饮茶、茶规茶仪、佛门普茶的一系列要求,标志着禅茶文化的正式确立,佛教与茶文化关系的密不可分。
 
塔院
本焕老和尚灵塔
 
‘’本焕老和尚纪念堂‘’
本焕长老(1907~2012),当代佛门泰斗,禅宗尊宿。祖籍湖北新州,俗姓张,学名志山,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二十二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六月去扬州高旻寺,拜来果老禅师为师……1948年11月本焕大师离开五台山,到广东南华寺亲近虚云长老,风仪道品,虔敬有加,深受虚老器重,纳为嗣法门徒。当时南华法席虚位,在虚老摄受下,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本焕长老于南华寺入方丈室,升法王座,时年110岁的虚老从云门寺徒步百里亲为送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本焕长老蒙冤入狱一十五载,后于劳改农场就业,前后二十二年,和光混俗,坦然面对,勤劳苦役,磨炼道心,日间劳作,随心摄念,夜深人静,趺坐安禅。在本焕长老一生中,重修祖庭、寺院近二十座,先后担任南华寺、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四祖寺、莲开寺、大雄寺、报恩寺、斗方寺等不同寺院的方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本焕长老白天讲经说法,晚上趺坐参禅,常年精进不息,揭开为振兴禅宗、中兴祖庭、广宣法教、利济群生作贡献的新篇章,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佛教恢复与寺院重建事业之中,先后恢复或新建别传寺、光孝寺、报恩寺、弘法寺、四祖寺、大雄寺、莲开寺、百丈寺、慈恩寺等十四座寺院。二00四年,已近百岁的本焕长老发大悲愿重建祖庭,老和尚行化四方,募集捐资两亿元,重新光复百丈寺,重光后的百丈禅寺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寺院四面群山围合,云雾潦绕,雨霁阴晴,气象万千。古典高雅的建筑,布局整齐大气,别具大唐遗风神韵。殿台楼阁,因地而宜,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再现昔日祖庭之辉煌。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示寂,享年106岁,僧腊、戒腊84年。
2015年11月16--17日百丈禅寺举行了‘’怀海禅师塔院暨本焕老和尚舍利塔落成典礼‘’并举行了开光庆典暨水陆空超度大斋盛会,诸山高僧长老、大德居士3000余人出席了法会活动。
 
雾满天心笼烟霞,妙莲世界菩提花。佛法晨钟彻三界,百丈清规始此发。
 
第八站,靖安宝峰禅寺
江西靖安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寺院初名为“泐潭寺”,又称“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随着马祖“洪州禅”的建立,宝峰寺为天下丛林之源,马祖道一的归骨之地,历史上众多高僧求法之处,是中国禅宗之渊薮。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唐大中四年(850年)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危崖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环境清幽。
 
宝峰寺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寺庙的定式,寺门朝南,建有高达13米的仿古牌坊,额枋正中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马祖道场”四个大字。牌坊前有一处呈半月形放生池,池南建有九龙壁一座,用青石雕制而成,造型古朴,与牌坊交相辉映。
进入牌坊后,向西行数十步,在南北纵向的一条中轴线有正殿四重:一进为山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宝峰禅寺”四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二进为天王殿,两侧有虚怀楼、云海楼;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面积1100平方米,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翼角悬铃,随风作响。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像,高13米,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岛,大殿四壁塑有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形态逼真、服饰鲜艳、富有艺术美感,全国少见;四进为法堂、藏经楼,为两层阁楼,建于高处,登楼凭眺,全寺殿堂历历在目。正殿两边有厢房、配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东侧自南北,依次为钟楼、客房、功德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影堂。外侧与之平等的有内客堂、祖堂、韦驮殿、学戒楼、方丈室。其外侧有禅堂。总建筑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整个殿宇布局为长方形,所有殿堂与厢房均建有游廊,在雨天绕殿一周不致湿鞋。
 
马祖,中国佛教著名禅师,俗名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年)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
 
寺内珍贵文物马祖塔。
马祖塔始建于唐朝中期,宋代重建,为马祖舍利处,全称为“宝峰马祖——大寂禅师舍利之塔”,并建有一石亭,护罩塔身,195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塔被毁,亭尚存。现塔为后期重建。
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世寿八十,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等。贞元七年(791年),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塔。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塔高4.5米,底层为正方形须弥座造型,马祖塔塔身正方形,正面碑石上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东西两面的碑石上,分别刻有唐朝权德舆和当代一诚禅师所撰写塔铭。塔亭以花冈石为原料,六柱六角宝盖式造型,用石板覆盖,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龙头状饰物。
 
寺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花圃星罗棋布,形成园林式寺庙。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江西佛学院就办在此处,培养了不少佛门弟子,成为江西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马祖道一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