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弱势的王朝,面对北方金蒙军事上带来的威胁,始终处于守势。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偏安的背景下,杭州丰腴秀美的湖光山色却令南宋在文化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魅力,这其中也包括南宋时期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
作为天下禅寺“五山十刹”之二,灵隐寺在南宋佛教界的地位至关重要。当时许多道行高超、影响巨大的禅宗祖师都与灵隐渊源颇深,其中不少还奉诏住持过灵隐法席。这些祖师的生平和思想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也是“宋韵”文化在灵隐的集中体现。
有鉴于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通过“藏识”栏目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灵隐寺的历代祖师,分篇向各位读者详细介绍这些禅师的生平事迹。今天就让我们从《武林灵隐寺志》中列举的南宋时期灵隐首位住持禅祖——佛智端裕禅师谈起……
东土禅宗自达摩祖师传来,六祖之后一花五叶,五家七宗相继建立,风行天下。临济宗杨岐派从五祖法演、圆悟克勤两代禅师之后开始兴盛。其中圆悟克勤门下又下衍生出大慧和虎丘两系,元明两朝及后世所传临济宗脉几乎都传自这两系,故而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名扬天下。
而圆悟克勤的另一位嗣法弟子——佛智端裕禅师,也曾十坐道场,其中不乏灵隐寺、阿育王寺这样的著名禅林,当时备受皇家尊崇,影响具大。但由于此脉后继乏力,在元明以后湮灭无闻,以致佛智端裕禅师的事迹不为人知。
今天2021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八,正是佛智端裕禅师圆寂纪念日。本文谨从灯录僧传及地方志、佛寺志等零散记载中爬梳其生平资料,以彰表这位灵隐祖师的事迹。
四方参学
端裕禅师生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会稽人,俗姓钱氏,吴越武肃王之裔孙。根据《嘉泰普灯录》的记载,端裕禅师“生而挺嶷,眉目渊秀”,十四岁时在大善寺出家,当了小沙弥。
在十八岁那年,端裕禅师受具足戒,后离开大善寺,来到临安净慈寺,参学净慈真一禅师。
净慈法真一禅师
法讳守一,法真为其号,云门宗传人,是当时一位禅门巨匠,其承嗣法脉是:云门文偃—香林澄远一智门光祚一雪窦重显一天衣义怀—慧林宗本一净慈守一。
在这之后,端裕禅师又继续行脚,向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习禅。
龙门远禅师
法讳清远,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当时五祖法演门下“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二勤”指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一远”就是指清远。
泐潭祥禅师
法讳景祥,建昌南城人,俗姓傅,临济宗传人,其法脉传承为:汾阳善昭一石霜楚圆一翠岩可真一大沩慕哲(或作喆)—泐潭景祥。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净慈真一、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都是当时著名的禅宗大老,代表了云门、临济等各宗派的最高水平。端裕禅师遍游禅林,向他们学习参问,禅法得到了精进,为以后的开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嗣法圆悟
端裕禅师的嗣法之师是圆悟克勤禅师。克勤禅师,字无着,俗姓骆,彭州崇宁人,五祖法演门下之龙象,为两宋之际临济宗的代表性人物。
端裕禅师初次拜见圆悟克勤禅师是在钟阜,即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根据记载,克勤禅师大约在北宋政和末年(1116年或1117年)赴江宁府住持蒋山太平兴国禅寺,至宣和六年(1124)离开蒋山,到京师开封住持天宁万寿寺。因此端裕禅师参学克勤禅师于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应在1116年至1124年之间,此时的端裕禅师已过而立之年。
当圆悟克勤禅师赴天宁万寿寺之请时,端裕禅师亦跟随来到天宁寺,任天宁寺书记。其开悟过程资料里亦有记载:一日,克勤禅师问:“谁知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他回答:“请和尚合取口好。”克勤禅师说:“此犹未出常情。”端裕禅师迟疑片刻。克勤禅师击之,端裕禅师豁然了悟。克勤为端裕禅师的开悟特书法语一封:
佛智裕公久参遍历,一言相契,从前证解并脱去,卓然超绝,遂分座训徒,传持流通此大法印,因书法语以赠。
端裕禅师得法后,在天宁寺任首座,分座训徒,道声渐著。其师克勤禅师也时时关注他的成长,并赠诗给端裕禅师:“奋雷霹雳赤肉团,壁立星飞电击,临济命脉渠依,突出蓦地面门,拶出初无一物。三玄三要辉赫,分付辨智,碎却人窠窗,与祖宗雪屈。咄。”由此可知,克勤禅师在众弟子中十分看重端裕禅师,一直保持往来。
历住道场
因为端裕禅师声望日隆,不久即受京西宪使王公邀请,住持丹霞寺。丹霞寺在邓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市),是唐代丹霞禅师修炼之所,因以名寺。丹霞寺在北宋时期曾经香火旺然一时,当时丹霞子淳禅师在此弘传曹洞宗,弟子真歇清了和宏智正觉皆为一代俊杰。
在端裕禅师住持丹霞期间,其师圆悟克勤禅师曾有几封书信给端裕禅师,其中有一封说到:“应须生铁铸就心肝,杀人不眨眼手段,乃可略露风规。贵慧命流于无穷,差可人意耳。”这封书信写于建炎三年(1129),可知端裕禅师于建炎三年前后住持丹霞寺。
端裕禅师在丹霞寺道风远播,先后吸引了福州清凉坦禅师、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等人前来学法,故后人称他为“丹霞佛智蓬庵端口禅师法嗣”,说明在端裕生平事迹中,丹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此后他又不断地受到各地之请,先后在苏州虎丘、杭州径山、苏州平江府西华庵等地住锡数年,又奉朝廷敕居江苏建康保宁,再移苏州万寿和闽中贤沙、寿山西禅等寺,最后于绍兴十八年(1148)春被旨补灵隐方丈。但他在灵隐寺的时间并不很长,当年秋天已离开灵隐寺,旋赴明州阿育王寺。他在灵隐寺时,慈宁皇太后曾经到寺听法,并受到太后“赐金襕僧伽梨”。
两处建塔
端裕禅师在灵隐寺时已有萌意,“乞归西华”,后受育王寺之邀请,又移住育王寺。仅仅两年后的绍兴二十年(1150),端裕禅师示寂于阿育王寺,寿六十有六,夏四十有八。依法茶毗后,舍利无数,“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曰大悟,塔名宝胜”。
西华是指西华秀峰寺,在平江府吴县(今苏州),乃端裕禅师的归老之处,端裕禅师从径山退休后,曾“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因此,他是西华秀峰寺开山第一代祖,其塔在明末清初时尚存。
鄮峰当指阿育王山。端裕禅师之塔建于阿育王寺,也是有迹可寻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五就记载了大慧宗杲禅师“为佛智裕和尚迁塔”的法语:
以手指穴云:妙喜与师兄,俱是圆悟子。妙喜移住径山,师兄迁来在此。虽与师兄同条生,不与师兄同条死。八两与半斤,青红对碧紫。正当恁么时,且归根得旨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师兄解唱泥牛吼,师弟宁忘木马嘶。豁开顶上活人眼,鄮山山下是真归。
教化弟子
端裕禅师“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他十分重视弟子的培养,据《嘉泰普灯录》记载,端裕禅师的嗣法弟子有九人:福州清凉坦禅师、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湖州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泉州延福寒岩慧升禅师、福州大目肇禅师、隆兴府云岩法秀禅师、处州连云行敦禅师、婺州上岩咏禅师、庆元府安岩古禅师。
从端裕禅师这些弟子的分布来看,他的法脉流传很广,遍布福建和江浙。在众弟子中,以慧升、师一成就为大,成为南宋后期有影响的大禅师。而跟随他时间最久的,当属无庵法全禅师,端裕禅师几座道场,法全禅师一直跟随,并任首座。乃至在端裕禅师最后时刻,也是法全禅师侍立其旁:“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七夜,书偈付主事日:吾小休。至五鼓起坐,首座法全请遗训。师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绝而逝。”
不仅如此,端裕禅师还常与弟子书信往来。陆游跋其与弟子慧升书云:“议论超卓,殆非世儒所及,三复叹仰。”可见禅师用心之苦。《禅林宝训》中有一段材料记载了端裕禅师教导弟子如何当好住持:
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
作为南宋时期灵隐寺的首位住持,端裕禅师出身于吴越国钱氏皇族后裔,传圆悟克勤禅师之正法眼藏,十坐道场,深受学人敬仰和朝野钦崇,封“佛智大师”之号,圆寂后又谥号“大悟禅师”,两处建塔,同门师弟大慧宗杲亲主迁塔之仪,其影响不可谓不大。而禅师对弘扬佛法、住持道场的思考,更值得今日的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参考了杭州社会科学院李辉《佛智端裕生平略考》一文,为适应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习惯,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