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什么是禅宗?——最全面的认识

   日期:2018-07-23    
1.什么是“禅”?
 
“禅”,这个深邃的字眼,乃是“禅定”之精华的凝炼表达。它的根源,可追溯到梵文中的“禅那”,译为汉语,寓意着“思维修”与“静虑”之境,作为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它象征着一种高深的修行法门。而今,我们所提及的“禅”,更多是指禅宗所传承的禅法,它既有与六度中“禅定”相通之处,又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禅定”,可谓是最为古老的修行方式之一,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它便在印度的大地上熠熠生辉。佛祖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将“戒、定、慧”确立为三学之基,这是每一位佛教徒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当佛教传入华夏大地,历代祖师与各宗各派皆以“禅定”或“禅观”为修行之根本,立宗之基石。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言:“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这些深刻的话语,为我们揭示了禅的真谛: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不为外物所扰,不为表象所迷。从现代视角来看,“禅”更像是一种“冥想”的艺术,通过冥想的方式,我们逐渐达到入定的境界。然而,禅的精髓远非言语所能尽述,它更多地需要我们去亲身实践、去体验、去领悟。只有在亲身的体证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禅那深邃而又广阔的世界,领悟到它所带来的智慧与宁静。
 
(苦修中的佛陀) 公元前563年,佛教创始人乔达摩佛陀诞生。按佛教的传说,佛陀生为王子,因有感于人生的老、病、死,出家修行并最终成为“觉者”。这一宗教在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正以禅定的姿态冥想、关照着世间的苦痛。
 
2.什么是“禅宗”?
 
“禅宗”,这一在中国佛教史上熠熠生辉的宗派,自菩提达摩祖师开山立派以来,便以独特的风采矗立于宗教丛林之中。祖师达摩,被誉为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他如同一位航海家,在南朝梁武帝时期,乘风破浪,远渡重洋,抵达广州。随后,在北魏末期,他又在洛阳一带播撒禅宗的种子,以二入四行的修禅原则为指引,以《楞伽经》为法宝,启迪众生。禅宗自创立之初,便以禅定为核心,探寻生命的真谛。门下弟子慧可、僧璨等人,如同接力赛的运动员,一代接一代,将禅宗的智慧薪火相传。僧璨的弟子道信更是创立了东山法门,被誉为禅宗五祖,他的门下弟子分赴两京,弘扬佛法,名震一时。
 
在禅宗的历史长河中,神秀与慧能两位大师如同璀璨的星辰,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共同照亮了禅宗的天空。北宗神秀大师主张渐修,他晚年入京,被誉为三帝国师,其弟子普寂、义福等人虽传承数代,但日渐衰微。而南宗慧能大师则以其广博的智慧和深厚的修为,成为禅宗的正统。他居于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弟子如云,皆以他为六祖,尊崇备至。慧能大师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依据,为众生揭示佛法的真谛。他的代表作《六祖坛经》,更是禅宗的瑰宝,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3.什么是禅宗的十六字玄旨?
 
禅宗的十六字玄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仿佛是一道无形的智慧之门,引领众生探寻内心深处的奥秘。在宋代释普济所著的《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中,世尊在灵山会上接过金色婆罗花,以拈花示众的微妙举动,引发了众生的深思。此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与佛祖心心相印,无言中传达了无尽的智慧与禅意。
 
世尊赞叹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简短而深刻的言辞,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迦叶尊者继承佛祖衣钵的法门。衣钵,作为佛教中佛法传承的象征,承载着佛祖的智慧与慈悲。而在《碧岩录》中,又有一则关于达摩祖师的故事。他遥望此土,深感大乘根器的繁盛,于是决定远渡重洋,前来此地传扬佛法。他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众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方式,直指人心,引导众生见性成佛。这两则佛教传说,共同诠释了禅宗十六字玄旨的深刻内涵。这种无言的心态,如同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的心心相印,无需言语,只需微笑,便能领悟生命的真谛。释迦牟尼对迦叶尊者的法言,正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诠释。
 
4.什么是“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这禅林之中的独特用语,亦称单传,如诗如画,暗藏无尽玄妙。它所寓意的,便是那份超脱文字与语言的束缚,直抵佛陀境界的领悟。禅宗师徒间的传承,非言语所能尽述,乃是以心映心,灵犀相通的非凡方式。此等传法之道,别于经教之传统,故称之为教外别传。禅宗的另一雅称“别传宗”,亦为此“教外别传”的浓缩写照。这一超凡入圣的禅法,正是由伟大的达摩祖师所开创的祖师禅。而“佛祖拈花”的典故,便是禅家教法特色的绝佳诠释。它既彰显了正法相传的庄重与神圣,又体现了对文字语言的超脱,直接洞见心地,领悟真谛。
 
据《祖庭事苑·卷五·怀禅师前录》记载,禅宗传法之初,祖师们亦曾借助三藏教乘接引弟子。然而,自达摩祖师始,便开创了单传心印的先河,破执显宗,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玄妙宗旨。自此,禅的奥秘得以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诠释中得以彰显。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教外别传”之所以如此慎重其事,旨在避免传法过程中对佛法要旨的误读误解,从而确保禅宗的纯粹与神圣。佛祖以“言”、“句”传授,依赖语言文字者,乃教内之法;而离“言”、“句”,直接以佛心印于心中者,则为教外之法。故而有“望口为教,望心名禅”之名言流传千古,成为禅宗的精髓所在。
 
5.禅宗是否真的“不立文字”?
 
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便大力推崇顿悟之法,主张以心传心,超越文字语言的束缚,被世人誉为“不立文字”之宗。佛家云:“说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慧能大师亦曾言:“说似一物即不中。”然而,世人对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误解颇深,多以为此乃完全摒弃文字,甚至摒弃佛理,实则大谬不然。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授佛法时,亦曾以《楞伽经》为教本;慧能大师的弟子们则主要以《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教义依据;而慧能大师自身的代表著作《六祖坛经》更是流传千古。由此可见,禅宗历代皆有文字传世,“不立文字”并非意味着禅宗不创立经典。
 
自禅宗诞生以来,灯录繁多,公案如山,试问何时传教能离开文字之辅助?唐宋及其后的禅宗更是编辑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文字资料,正是以“文字”为媒介,诠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深奥宗旨。即便是那些看似玄妙的机锋棒喝,亦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肢体语言和表意工具,用以启迪心智,开启悟性。成佛之道,虽在根本上与文字语言无涉,但亦不必刻意离于文字。
 
《金刚经》卷子 事实上,无论是达摩在中国授徒时所用的《楞伽经》,还是《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慧能弟子的主要教义根据,或者慧能禅理的代表作《六祖坛经》,都可看出禅宗历代都有文字相传,因此慧能“不立文字”的主张并不代表禅宗没有文字经典。
 
6.禅宗有何别称?
 
禅宗,这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门宗派,亦名达摩宗,亦名佛心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当其初入华夏之时,祖师达摩孤身一人,踏遍万水千山,终至嵩山少林寺,于静谧之中独修禅定,深悟佛法。在少林寺的幽深之处,有道育、慧可二僧,他们心怀虔诚,对达摩祖师敬若神明,侍奉左右长达四、五载。祖师见二人心诚志坚,便欣然传授禅宗之真谛佛法,并赠予慧可四卷《楞伽经》。祖师言:“吾观中国人之根器,修行此经最为适宜。尔若依此修行,便可超脱尘世纷扰。”
 
祖师又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十六字箴言,作为禅宗之精髓。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历代高僧的大力弘扬,禅宗终于如繁花盛开,一花五叶,成为华夏佛教之最大宗门。后人因祖师达摩之功德,尊其为禅宗初祖,故禅宗又得名达摩宗。在禅宗之门中,佛法之相传,非以文字为凭,而以心心相印为证,此即为“千圣不传之传”。故在禅宗之经典传承中,对文字之记载,皆需字斟句酌,辩证严谨。尽管在传承过程中,或有不同说法之纷争,但禅宗授法之根源,皆源自迦叶心领佛祖正觉之境界。禅宗弟子皆自称得佛心印,故又被称为佛心宗。
 
迦叶尊者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他面貌忠厚,眼窝深陷,是一位典型的印度北方老人和苦行僧的形象。他经世尊点化后成为“头陀第一”,后由于对“拈花微笑”的默契理解而成为禅宗中最早的大师。
 
7.禅的本质是什么?
 
若要深入探寻“禅”的奥秘,便需先理解“禅”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禅,实则是一门探寻生命真谛的艺术,宛如一位独具慧眼的画家,用心灵之笔勾勒出生命的本质画卷。“禅”的本质,可谓是一种洞察生命本源的智慧法门。它旨在解放被束缚的心灵,引领我们走向“心静则国土净”的至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禅修者通过苦修、静坐,以及生活中的忍耐、克制和抗拒诱惑,磨砺心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禅修者的心境,如同包容万物的天空,宽广无垠。他们通过对世间万象的通透观察,洞察外在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本质,进而步入一种高雅、平静、顺其自然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们超越了生死轮回、世俗红尘以及因果轮回的束缚,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然而,对于修禅者来说,禅宗修行中的“禅”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解释的。禅宗认为,“禅”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一旦试图用言语去描述它,便已经偏离了禅的真谛。因此,禅修者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多的是通过内心的体悟与实践,去领悟“禅”的奥妙与智慧。综上所述,禅是一种洞察生命本质的艺术,它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或许无法用言语完全解释“禅”的本质,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实践,便能逐渐领略到禅的智慧与魅力。
 
8.禅有怎样的特征?
 
此处所要阐释的“禅”之特质,特指禅宗中那独特的“禅”。禅宗一经兴起,其倡导的“禅”便与先前的“禅观”或“禅定”既有共通之处,又展现出鲜明的差异。禅的特性决定了其修行方式独树一帜,与其他宗派截然不同。
 
首先,禅宗的“禅”实为一种深邃的认识,它并非六度中的“禅定度”,而是更倾向于“智慧度”。在修持的道路上,它强调独立承担、自我追寻与自我完成,这是禅最为显著的特点。其次,禅宗在方法上格外注重师徒间的直接对话,旨在激发学人的智慧火花。通过这一方式,学人得以在思想的碰撞中领悟禅的真谛。再者,禅宗强调开悟为修行的首要步骤。它认为,唯有在“悟后起修”,方能事半功倍。禅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虽常违背常理,但往往成为通往成佛之路的唯一途径。
 
此外,禅宗并不脱离日常生活。它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种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态度,正是禅宗修行的精髓所在。最后,禅还具有幽默性。学禅之人,需具备悟性与灵巧,而幽默感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的禅师们,无一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中,禅自然而然地得以展现。
 
9.禅宗修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禅宗,其精髓在于心性的深度挖掘与运用,旨在洞察万物,明心见性。禅宗修持之道,尤以定慧一体为鲜明特色,展现着佛教修行的独特魅力。在当今中国佛学界,禅宗无疑独占鳌头,其修持方法——禅定,更是被誉为佛教修行的至高法门与境界。禅定之时,神识得以深入虚极静笃之境,感受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智慧。《般若经》有云:“一念不生般若生。”当心灵清净至极,一念不生之时,便是十八界皆空之境,此刻,身如菩提花果,心似灵智之源。佛教认为,这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唯有圣者方能领悟。
 
从禅宗思想体系来看,《般若经》所描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观自在,能除一切苦”,正是对禅宗般若空观的无限景仰与绝对肯定。般若在禅宗中地位无上尊贵,被誉为诸佛之母。以般若智慧化解人生痛苦,方能成就圆满菩提之境。禅宗修持的最终目标,便是佛祖所言之涅槃。涅槃之境,乃灭除贪欲、嗔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之境地,寂灭无染,物我双忘,光明圆满,自在无碍。它超越了生死的束缚,是悟界的极致。若能踏入涅槃之境,便是人生真正的解脱与升华。
 
10.禅宗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禅宗哲学思想的基石,实则源自天竺佛学与中国儒、道哲学世界观思想的融合交汇,其诞生如同参天古木,以佛学为根干,枝叶间却绽放出道、儒两家思想的芬芳。回溯历史长河,历代禅宗大师们曾借《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典,播撒智慧的种子,这正是其思想多元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禅宗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楞伽经》、《维摩经》、《金刚经》、《涅槃经》等几部佛经宛如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们不仅是智慧的宝库,更是禅宗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禅宗与道家思想在“无心、无念、不言”三个方面犹如琴瑟和鸣,相得益彰。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既蕴含着丰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思想内涵,又展现出独特的方法论特点,这与道家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禅宗哲学深信“第一义不可说”,故其思想方法常带有一种直觉思维或审美观照的魅力,如同朦胧的月色,虽朦胧却更显深邃。
 
至于儒学,禅宗哲学与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更像是两位舞者在舞台上相互辉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非单向的汲取。禅宗哲学作为一种中国化的心学,对儒家孔孟以来的心性论传统也进行了深入的借鉴和吸纳,如同溪水汇入江河,共同谱写着心灵的乐章。禅宗还敏锐地洞察到,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便是主观思维与客观现实之间如何达到和谐统一。在哲学史上,禅宗以严肃而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一根本问题,它主张以主观去拥抱客观,以心灵去代替物象,从而实现主客合一的至高境界。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