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话头  禅宗公案  默照禅  明心见性  参公案  公案   

《真假开悟》读后心得报告

   日期:2018-07-21    
《真假开悟》读后心得报告 --------愿施居士整理
《真假开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三读的好书。亲教师亦言:「上禅三前,应将《真假开悟》第一至第三章看三遍。」可见本书之重要性。全书主要在阐释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三者间之关系。 萧老师(平实居士)引用很多的经论圣教量,来充分的证明下列五点:
一、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二、阿赖耶识即是因地真如心;
三、法身即是如来藏;
四、法身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
五、阿赖耶识是常住法,非生灭法。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内容;读者若能细读,必有很大的收获。
末学在本文中,尝试将此书作一番精简扼要、不失原旨,并以经论之文为主之整理。目的有二:一为已读过本书者,方便其于日后之复习或引证;二为将要读及正在读本书者,辅助其能对此书之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又本文所列举之,全部直接摘自书中。为方便索引上下文以作阅读,末学于后,用括号注明章节页数。譬如 (3-1, p.220) 即表示第三章第一节第220页。
首先,将本书(指《真假开悟》)之内容分为十项主题:
一、真如之实义
二、如来藏之实义
三、法身之实义
四、真如与如来藏之关系
五、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三者间之关系
六、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七、阿赖耶识即是真如(心)
八、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九、「灭阿赖耶」之真义
十、「离心意识」之真义
然后,再依各个主题一一简述,并引用经论为证。
一、真如之实义
(一)真如乃识之实性,由识所显。
1.《佛地经论》:「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3-1, p.220)
2.《唯识述记》卷二:「心性者真如也,真如无为非心之因,亦非种子能有果法;如虚空等。」(3-1, p.222)
3.《入楞伽经》总品第十八之一:「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3-1,p.223)
4.《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甚深义品第十九之一:「佛言:『须菩提!真如即是心耶?心即是真如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异真如是心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汝于真如有所见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3-1, p.226)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六:「所说五蕴生起所摄,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所说十二处、十八界等生起所摄,非谓般若波罗蜜多;所说十二处、十八界等生起所摄,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3-1, p.228)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九:「如实观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设言说,真如不可得故。」(3-1, p.231)
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七:「复次善现!若真如实有性者,则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3-1, p.232)
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六十七:「舍利子!如真如名,唯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真如中无名,名中无真如,非合非离,但假施设。」(3-1, p.234)
9.《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初:「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4-1, p.263)
是故吾人可知:
(1)真如乃假名施设,非实有法。
(2)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实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亦可言真如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实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
(3)真如亦是如来藏心体之所显性。
又 萧老师于《灯影》一书中,亦有引证一些与此相关之,末学将其补充于下:
10.《成唯识论》卷九:「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灯影》p.72)
11.《成唯识论》卷二:「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灯影》p.156)
12.《成唯识论》卷二:「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灯影》p.159~160)
13.契经:「心法共相应,如是身中住;正智常观察,一切诸世间,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而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灯影》p.171)
14.《解深密经》卷三:「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灯影》p.198)
15.《成唯识论》卷十:「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灯影》p.316)
(二)真如性永远一味,无变异,因地真如与佛地真如无二无别。
1.《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一切众生于何处住?于彼处住。佛如是说。何以故?如佛所说如真如住,一切众生亦如是住。真如不动:如一切众生真如,如来真如;不二真如,不异真如。」(4-1, p.265)
2.《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二:「亦非过去真如与彼未来现在真如有所违背,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即是蕴处界真如;蕴处界真如,即是清净真如;染净真如,即是生死涅盘真如;生死涅盘真如,即是无造作真如;无造作真如,即是一切造作真如。」(4-1, p.267)
(三)经论之中,有时以「真如」之名来表示第八识心体。
1.《解深密经》卷二:「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3-3, p.253)
2.《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3-3, p.256)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九:「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2-4, p.179)
4.《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瞋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1-6, p.60)
二、如来藏之实义
(一)如来藏即是持身识。
1.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1-1, p.7)
2.《华严经》卷二十四:「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1-1,p.8)
3.《华严经》卷四十四:「出生一切如来藏色,不可说音声开示演畅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贤行色。」(1-1, p.10)
4.《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1-1, p.18)
(二)如来藏具有圆成实性。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1-2, p.24)
(三)如来藏是七转识之俱有依。
1.《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1-3, p.31)
2.《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1-3, p.35)
3.《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如来之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1-3, p.42)
4.《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初:「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4-1, p.263)
5.《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1-4, p.46)
(四)十八界皆依如来藏而起。
《占察善恶业报经》:「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1-5, p.56)
(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此如来藏虽自性清净,但为无量烦恼所覆缠。
1.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四:「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4-2, p.271)
2.《鼓经》卷下:「如是诸烦恼瓶,覆如来藏灯,相好庄严则不明净,于众生无用。」(4-2, p.275)
3.《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九:「大王当知:一切烦恼诸垢藏中,有如来性湛然满足……是故我言:烦恼身中有如来藏。」(4-2, p.278)
4.《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4-2, p.278)
5.《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4-2, p.280)
6.《佛说不增不减经》:「众生界中亦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异不差。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4-2, p.280)
7.《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4-2, p.283)
8.《胜鬘经》法身章第八:「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4-2, p.284)
三、法身之实义
(一)法身即是如来藏。
1.《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2-2, p.156)
2.《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第三:「善男子!是法身者……若了义说,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2-3, p.163)
3.《胜鬘经》法身章:「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2-3, p.174)
(二)法身即是真如(心)。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九:「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2-4, p.179) 此处之「真如」即是说真如心,乃指第八识心体。
(三)由上可知,法身即是第八识心体。是故,因地法身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法身即是无垢识。
(四)佛地法身即是无垢识,以五法为性,不可误解以为清净法界即是佛地法身。五法是指清净法界(又名清净真如,即是无垢识所显现的清净境界相)、大圆镜智心品、平等性智心品、妙观察智心品及成所作智心品。」
1.《成唯识论》卷十:「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2-5, p.190)
2.《成唯识论》卷十:「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2-5, p.191)
四、真如与如来藏之关系
(一)真如是如来藏之所显性。
《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初:「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4-1, p.263)
(二)真如(心)就是如来藏。
1.《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着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1-4, p.48)
2.由法身之实义中可知,如来藏即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法身即是如来藏,且法身即是真如(心),是故真如(心)就是如来藏、就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
五、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三者间之关系
(一)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三者皆是第八识之名,三名同是第八识心体之不同名称。
(二)无垢识名,唯在如来地有。异熟识名,摄一切位,除如来地。阿赖耶识名,唯在异生凡夫位、二乘有学位及八地以下之大乘菩萨位。
《成唯识论》卷三:「然第八识……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2-1,p.107)
(三)二乘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大乘八地及八地以上之不退位菩萨,因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故,曰「舍阿赖耶识」,非舍第八识心体,此时之第八识心,改名异熟识。
《成唯识论》卷三:「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2-1, p.102)
(四)阿赖耶识心体即是异熟识心体,即是将来佛地无垢识心体。此心体即是第八识心体,永恒常存,故阿赖耶识心体非生灭法。
1.《成唯识论》卷三:「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4-5, p.293)
2.《密严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4-5, p.293)
六、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一)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1.《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1-4, p.46)
2.《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1-4, p.46)
3.《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1-4, p.51)
4.《密严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1-4, p.55)
5.《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1-4, p.54)
6.《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4-4, p.290)
(二)由如来藏之实义,知如来藏即是第八识心;也就是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心体。
《解深密经》卷一:「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1-1, p.22)
七、阿赖耶识即是真如(心)
(一)既然有时以「真如」之名来表示第八识心体,故知阿赖耶识、异熟识即是因地真如心,无垢识即是佛地真如心。
1.《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初:「众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见皆无相,愚夫妄分别;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3-2, p.243)
2.《入楞伽经》佛心品第四:「真如、空、实际,涅盘及法界,意身、身、心等,故我说唯心。」(3-2, p.249)
(二)由皆含藏诸不善法故,说阿赖耶识即是真如(心)。
1.《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以离真如,贪等、实际等无法可说故,此义应知是名如来法密意。」(1-6, p.58)
2.《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瞋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1-6, p.60)
3.《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又去来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即流转寂灭真如。」(1-6, p.62)
(三)由皆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故,说阿赖耶识即是真如(心)。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问言:『梵天!诸佛如来可离色法而得名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体如,彼二如法非一非异,诸佛如来如是得名,如来如实真如得名。若佛如来如实得名,彼则不失。』」(1-7, p.65)
当知,此所说之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净除二障后,所转变成之无垢识也。
八、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一)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恒常不断不灭。
1.《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2-5, p.182)
2.《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2-5, p.183)
3.《入楞伽经》:「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赖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赖耶识,故有生有灭。」(2-5, p.185)
4.《密严经》:「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知,即成佛道。」(2-5, p.186)
5.《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2-5, p.196)
6.《密严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4-5, p.293)
(二)阿赖耶识是能生万法之主体心,故是常住法。
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十:「赖耶为依止,诸识从彼生,能起漏无漏;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2-6, p.205)
2.《密严经》:「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2-6, p.213)
(三)阿赖耶识是本来而有,同于涅盘,不生不灭,故是常住法。
1.《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2-6, p.211)
2.《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四:「梵天!入涅盘者,彼此因缘不相和合,不起无明,不起世间行。若不起行,是则不生;若不生者,即名涅盘。」(5-3, p.313)唯有阿赖耶识心体是不起无明,不起世间行,是本来不生者,由是可知,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涅盘,故是常住法。
3.《说无垢称经》菩萨品第四:「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盘;佛说真如为般涅盘,以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静即涅盘相,故说真如为般涅盘。」(5-4, p.320)
4.《密严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5-5, p.325)
九、「灭阿赖耶」之真义
(一)「灭阿赖耶」是断尽阿赖耶识中所有烦恼粗重,但非断舍第八识心体。《成唯识论》卷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2-1, p.103)
(二)「灭阿赖耶」是断除一切杂染,转依无间;亦即是断舍阿赖耶识心体中之二种取受性,也就是当来后有之取受性及现法中一切杂染所依之取受性。
1.《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复次修观行者……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6-2, p.388)
2.《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5-5, p. 323 6-2, p.389)
十、「离心意识」之真义
(一)二乘法中所谓之「心意识」皆是指同一意识心,即是未来名心、过去名意、现在名识,与大乘法所说心、意、识的意义不同。是故「离心意识」即是远离未来、过去、现在一切意识之执着,也就是离三世意识心之我见与我执。《杂阿含经》卷第二百八十九经:「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 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6-3, p.394)
(二)大乘法中所谓之「心意识」乃指第八、七、六三识。是故「离心意识」即是舍离第八识心体中之阿赖耶性、异熟性,并断除意根及意识之我见与我执。
1.《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六:「又彼岸者无阿赖耶,于彼不起阿赖耶心故,名为涅盘。」(6-3, p.405)
2.《入楞伽经》总品第十八之一:「莫见惟心法,莫分别外义,住于真如观,过于心境界。」(6-3, p.420)
 

(原标题:《真假开悟》读后心得报告)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